华夏古代有两个中心。
一个大约在今天的山西太原附近,另一个大约在今天的陕西西安附近(就叫咸阳)。
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黄河两岸就是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区域。伟大的母亲河,九曲黄河蜿蜒绵长,就如同太极图中的弯曲的分隔线,把中原地区划成阴阳两部。
太原,顾名思议,就是太极的原点。是这个阴阳鱼的阴眼之处。阴,蕴育,至阴则阳生,就是龙兴之地,古代帝王潜龙起事的地方。太原附近有个城市从古到今都叫榆次,就是鱼次,是鱼眼到达的地方,掌控着广阔的晋中平原,千百年来,永无水旱灾害,乃是帝王之资也。
西安就是咸阳,就是至阳之所,太极图的阳眼。阳,成果,至阳而隆盛,就是龙腾之处,古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地方。依山带河,攻守兼资,据险塞而控中原,古来必争之地,乃为帝王之业也。
古有“秦晋之好”,秦是阳兴,晋为阴潜,“之”为九曲黄河,“好”是阴阳和谐。就是说,这阴阳两地区互相友和之时,天下大定,四海升平。若两地不和,则战乱丛生,烽烟四起,而改朝换代。如春秋,如隋唐,如五代。
当然,这是古代中国以中原为腹心的地理概念,到现在已经逐步改变了。现在的大中华随着兴盛与崛起,东则面向海洋,西则远通欧洲,又有了新的太极流转图,那就另当别论了。
“华夏”,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从人类早期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出现直到渐成聚落都散居于中国境内。随着人类的发展,聚落又渐成部落,形成了几大部落集团,比如炎黄集团、东夷集团、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不断强大导致了集团之间的战争,最终黄河流域的炎黄集团取得胜利,这就是“华夏”基础的奠定。
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以后的尧、舜、禹及再后来的三代夏、商、周都出自于黄帝。“华夏”的概念也是三代之后才有的,“华夏文明”大抵指的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地带的文化类型及其传承。
“华夏”文明的形成不只有中原部落及王朝的建设之功,也有边地部族的贡献。比如蚩尤,比如来自东夷的殷商。
结合考古来看,华夏文明主要指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地带,已经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也有***及饲养家禽家畜,以彩陶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农耕为主兼以***,以黑陶文化为代表。
要弄清华夏的中心,必须先弄清什么是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周人自称“华”,也自称“有夏”。也因此,周人把分封到全国的诸侯国称为“诸华”或“诸夏”。那么“华”与“夏”的源头在那里呢?我们知道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陶器上有玫瑰花图案,“华山玫瑰燕山龙”!所以半坡先民把附近的山叫“华山”,把居住在华山周围的人民称为“华人”!这是“华”最早的出处。那么,什么是“夏”?《史记》记载,吴季札聘于鲁,观周乐。对秦乐是这样评的,“歌《秦》。曰,此之为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这段评语告诉我们,周秦所在的关中就是“夏”,范文澜《中国通史》,解释“夏”有西方的意思,西方即周秦故地;周人秦人就是“夏人”。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华夏”源自陕西关中,也即泾渭流域;夏人周人秦人都是华夏先民!(秦人源自东夷,此时已华夏化)炎黄夏周都发祥于泾渭流域。炎黄华夏集团战败东夷蚩尤,其后裔武王伐纣再次战胜东夷殷商,华夏东夷至此全面融合,并把华夏文化推广到全国,行成了新的华夏文化!“华夏”发祥于泾渭流域,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又是华夏民族的黄金时代,所以华夏的中心在陕西,在泾渭流域,在关中平原,在鼎盛辉煌的西安!(中华早期先民有两大中心,西边是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夏先民。东边是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先民)。
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中叙述:“大约华夏集团从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原上,陆续东迁,走到现在河南、山东、河北连界大平原上,首先同土著的东夷集团相接触。始而相争,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
傅斯年名著《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夷商文化,重振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来,所谓的“华夏集团”“夏与周”同属西系,也就是在渭水流域一带活动!另据文献记载:
另据《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尧,封鲧为崇伯。“鲧”受封古崇国今地址现在户县。据《史记·周本纪》曰:“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另据《左氏春秋传》杜预曰:“始平郡有扈乡,殷为崇国,乃此也。”
《康熙字典》记载:“崇,国名。尧时崇伯鲧,商时崇侯虎,在今西安府鄠县。”据考证,现位于户县城北西韩村一带,即为鄠邑区古城旧址。
正解,雅言,就是关中话。
为什么称雅言?
雅即夏,雅言就是夏地人的语言,夏地即陕甘宁泾渭流域古称。
西汉•杨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夏指秦晋之地。
《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秦声就是夏声,秦地即周地即夏地。
华夏,是远古时期华氏族与夏氏族联合抗击九黎族和三苗的联盟体。九黎族和三苗失败后,华夏联盟体接管了九黎族的地盘,形成了以长江以北的江苏,湖北北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区域的华夏联盟体范围(后称为中原)。在这个华夏联盟体范围内,若论最中点的位置,应该是现在的河南与河北交界的安阳一带,因此后来商朝的盘庚便把国都迁到这里设置。这里北到山海关,南到长江,距离几乎相等。西北到山酉与内蒙边界,东南到长江下游,距离也不相上下。东北到到山东半岛,西南到甘肃宁夏,距离也很对称。东到山东沿海,西到陕西西部,距离也很相当。因此说如果以华夏地域论中心,安阳是当之无愧。如果是以华夏行政中心为论,由于时过境迁,也没有确定的史书记载,我们后人也不敢妄加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华氐族的范围是陕西,山西,河北以及河南北部。夏氏族的范围是长江以南的湖北北部,河南中南部和宁夏一带。由于华夏联盟体曾经历过好几个最高领导的帝君,他们所设的最高行政公署又都以各自所在的区域而立,所以无法确定当时华夏联盟的最中心行政点。许多人认为是在河南的洛阳,有的人认为在陕西的咸阳。如果以华夏联盟体之后的定都而论,确实洛阳与咸阳是我国古代的行政中心。
话说到这,题主之意,究竞是以地域为中心还是以行政为中心,还望大家多加分析。
给您推荐以下漂流:
1.鸳鸯溪漂流(荆门京山,可搭配汤池温泉)
全长6.7公里,刚柔并济,疾缓相间,全程大概2.5小时,岸边都有工作人员保护。 是湖北亲子漂流首选地。现在可以搭配汤池温泉水上乐园一起玩,很适合亲子度***。
2.黄石河漂流-亲子漂(黄冈罗田)
特别设立亲子玻璃滑道漂,新鲜好玩有趣,难度不高,大人如果追求***可以玩那里的勇士漂。
3.西游记漂流(随州随县)
以《西游记》为主题的情景设置,沿路有很多妖魔鬼怪和西游神话人物,很有趣,孩子会喜欢,而且可以搭配西游记公园一起玩。不过这个漂流对孩子有限制:10周岁以下或1.4米以下儿童禁止漂流
图片:1-2鸳鸯溪漂流,3-4黄石河漂流,5西游记漂流
湖北武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于1981年动工,1984年底建成。距清同治楼被毁刚好一百年。(毁于大火),寓意黄鹤百年归就是这些。晴川阁建于明嘉靖年间,楚国睛川第一楼。归元寺有五百罗汉,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罗汉堂建于清道光年间,于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又于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己有一百多年历史,于1954年长江发大水,五百罗汉淹没,水退后罗汉安然无恙。重点文物单位有武昌起义***旧址,(红楼),<1一7>,八七会议会址(2一5),盘龙城遗址(3一199),武汉国民***旧址(一229),湖泗瓷窑址群〈5一89〉,明楚王墓(5一175),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5一494),大智门火车站(5一495),江汉关大楼(5一496),武汉大学早期建筑(5一4***),詹天佑古居(5一498),汉口近代建筑群(6一994),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6一9***)。黄鹤楼周围景点,黄鹤楼公园,蛇山,首义广场(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中华民国军***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起义门,长春观,黄兴拜将台,***湖公园,武昌江滩,武汉长江大桥,洪山公园,施洋烈士陵园,宝通禅寺,莲溪寺。汉口城市景点,〈解放公园,中山公园,汉市博物馆,龙王庙观江台,汉正街,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汉口江滩,武汉美术馆,上海路天主教堂)。万里长江第一隧道,张公堤,洪山广场,光谷广场,青山公园。还有东湖风景区,琴台周围也有许多景点。
【黄鹤楼】
在蛇山。建于黄鹄矶头。相传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创建,后各代屡毁屡修,致“楼之兴废,更莫能纪”,仅清代重修、补葺即有八次。楼据六朝和唐代的文字记载,宋无明各代绘画及清代丝织品图案和清末所摄照片,其样式或重檐翼舒,四闼霞敞;或台楼环廊,高标嶙赠;或层楼连庑,开朗幽胜;或独楼三层,耸天峭地,总之,昔日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峰嵘缥缈,几疑“仙官”。甚至附会许多神话。如王子安乘鹤由此经过;又费文伟驾鹤返憩于此;并说辛氏在此卖酒,一道士常来酌饮,辛不收酒资,道土走时用橘皮在壁上画一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辛因此致富。越十年道土复来,取笛鸣奏,黄鹤下壁,道士跨鹤直上云天,辛即建此楼等等。历代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怀,尤以唐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更名闻千古。至清光绪十年(1884年)又焚毁。新建的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画,装修典雅富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