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却是姓“觉罗”,这是他的本姓,而“爱新”则是他的族名,汉译“黄金”,“爱新”和“觉罗”连在一起,类似于汉族的弘农杨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一样,是族名和姓氏的综合体。
后来的爱新觉罗发达了,为了区别于其他的觉罗氏,爱新觉罗也就正式成了姓氏。
事实上,爱新觉罗在满洲是一个非常小的姓氏,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的22个儿子,就是爱新觉罗氏的全部成员了,跟满洲八大姓根本就没得比。
满洲八大姓包括: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络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钮祜禄氏。
怎么样?是不是看着很眼熟?没错,后来满清的皇后王妃大多都出自这些姓氏,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就是钮祜禄氏。
不为别的,因为爱新觉罗别看人少,但却华丽的完成了***丝逆袭,一举成了满清皇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到溥仪退位,满清一共296年。
因为怕被汉化,所以满清秉承着满汉不通婚的规矩,所以爱新觉罗氏皇族大多娶得都是满洲八大姓和蒙古族的女人,但这也够了,在这近3个世纪的岁月里,一个只有20多人的爱新觉罗氏,如今的人口已经高达40万人,看来还是皇族最能生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常见说法称「觉罗」为姓的意思,但实际上满语中「姓氏」一词原文为hala(汉语哈喇、哈拉)。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於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 赵等。
家族世系谱
在他们成为中原的统治者前,皇室人士的名字都是任意改的。后来他们参考了***的命名方式,取名要跟辈份排行。最初的几名儿子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后来固定用「胤」,孙辈用「弘」,曾孙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欣,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但庆亲王奕劻的则是「力」部。
据文献记载,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就有六种说法:姓佟、童、崔、雀、觉罗、爱新觉罗,太多说法很让人迷茫!个人觉得最有说服力的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专家阎崇年,他有一篇专门研究努尔哈赤姓氏的文章《清太祖姓氏之谜》。阎崇年教授做了考证大量史学资料,试解努尔哈赤姓氏之谜;阎教授考证清太祖的姓氏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说法呢?原因在于满洲开始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原始的满洲文献。但是在明朝和朝鲜的文献均有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佟和童,因为努尔哈赤当时在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门下,所以明清时代的学者,都推断努尔哈赤姓佟。
古代国人自称名字喜欢加地名,长期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女真(满)人也是如此。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三国演义》,人物在自我介绍的时候都是说,我乃燕人张翼德,我乃常山赵子龙,但是我们都知道张飞不姓燕人张,赵云也不姓常山赵,但这就是一个习惯。
女真(满)人也是如此,爱新觉罗中只有“觉罗”是姓,而“爱新”则是类似地名,也就是发源地,由于觉罗家族后期是关外第一大族,因此他们将姓前面冠以“爱新”,“爱新”在满语里意为金,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家族来源于“金”,后来毕竟文化上还是和汉族有所区别,逐渐他们把发源地和姓融合在了一起,就是我们今天认为清朝皇帝姓“爱新觉罗”的原因,实际上这个理解不是太准确。
同样慈禧太后的家族姓“叶赫那拉”,“叶赫”是地名,就是他们家族的发源地,“那拉”才是慈禧的姓。明白了吗?
爱新觉罗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是族名加姓氏组合,女***的姓氏在古代划分非常清楚,觉罗这个姓氏也有不少,比如伊尔根觉罗、阿颜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嘉木瑚觉罗、阿哈觉罗、伊拉拉觉罗、察拉觉罗等,他们和爱新觉罗家族是一个始祖,是一个大家族,因此都称“觉罗”,前面的两个字或者三个字是地名、官职名或者族名。(皇太极像)
爱新觉罗的是什么意思呐?康熙60年,康熙帝和乾隆帝(弘历)有一段谈话是关于爱新觉罗姓氏,明确表明“爱新”是“金子”的意思,以后爱新觉罗家族都以这个谈话为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对自己家族的姓氏也有一番考虑,觉罗这个姓氏有不少人,但是努尔哈赤这一支的觉罗姓氏人员非常少,皇太极时期爱新觉罗家族只有100人左右,顺治时期400人左右,康熙时期490人左右,雍正时期1000人左右。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其他觉罗姓氏的区别,他仿照***姓氏的做法,如琅琊王氏,姑苏慕容的称呼,将自己家族的族名加在姓氏前面,创立了新的姓氏“爱新觉罗”。清朝“爱新觉罗”姓是皇室专用姓氏,而其他觉罗姓氏为一个系统,以示区别。
清朝其他姓氏也仿照皇室的做法,更改了不少的姓氏,如叶赫那拉、苏完尼瓜尔佳等,这样同姓人的宗族系统也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称呼在努尔哈赤时期以及更早时期只有很少记载,皇太极时期才在史书记载频繁起来,皇太极改“觉罗”为“爱新觉罗”姓氏,无非是显示皇帝家族的尊贵,希望家族源远流长;其次要和其他觉罗姓的家族区别开来,显示亲疏远近。皇太极改姓成为满族人姓氏效仿的对象,纷纷改姓,以显示家族出身以及亲疏远近。
爱新觉罗家族经过将近300年的发展,根据爱新觉罗家族谱系记载,到二十世纪30年代,家族由开始的100人左右,发展到男性就有3.4万人,整个宗室4.6万人,在拥有皇室特权的情况下,家族繁衍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溥仪和家族合影)
爱新觉罗家族的姓氏在民国时期改姓的有不少,这么迫不及待的改姓非民国***所为,而是爱新觉罗姓氏族人自己改的,害怕被汉族人报复。大都改为“金”、“廖”姓氏,也有一部分改为赵、肇、罗、艾、关等姓氏,保留爱新觉罗姓氏的不多,大都是光绪、宣统皇帝关系比较近的爱新觉罗家族,二十一世纪前后,有不少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改回“爱新觉罗”姓氏。
福州市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原址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大士殿内。新馆位于晋安区文博路8号,占地面积14.47亩,总建筑面积11198平方米。馆藏文物有陶瓷器、青铜器、寿山石雕、字画、丝织品、漆器、玉器、古家具和古木雕等,其中以寿山石雕、字画、丝织品收藏最具特色。
开放时间:9:00-17:00。每周一闭馆,遇到法定节***日正常开放,顺延闭馆。
交通线路:74.16至青少年活动中心站,8.29.59.76.81.729.812.815至长乐路站下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福州市西湖公园,始建于1933年,原名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新馆建成,同时更名为福建博物院。博物院占地面积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共投资2.7亿元,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新馆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包括7个基本陈列展厅和6个临时展厅。此外新馆还设有贵宾厅、会议室、具备六声道同声传译且可放映投射电视可容纳345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影象厅。福建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交通信息乘88路到福建博物馆下车,10路、105路、311路、308路、23路、66路、53路、101路、91路至梅峰宾馆(往左海公园方向)站下车,进入左海公园从花鸟市场处的木栈道一直走到头左转即可。乘坐4路、301路、152路终点站下车,进入左海公园后路线同上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进场,周一闭馆
看你的题目和图片不符合,不知道你是想问福州博物馆还是福建博物馆。就干脆都说说吧。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
福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它就是原来的省立科学馆,2002年的时候新馆建成,同时也就更名为福建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但每周一闭馆,想去的可别选错时间啦。
福建博物馆也会有一些小讲解员的培训,家有小孩的话,可以考虑让孩子参加,既锻炼口才又了解历史,一举两得。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博物馆都会有网上实景展厅,福建博物馆也有。如果你没办法到实地参观,可以在网上看,720°全方位展示,亲临实景一般的感觉。
目前有6家
各人认为排名
苏州园林. 虞山尚湖旅游区 周庄古镇.同里古镇.常熟沙家浜.金鸡湖旅游示范区
1、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园林。
周庄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苏州城东南,位于昆山、吴江、上海三地交界处。周庄古镇四面环水,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
3、苏州吴江同里古镇景区
同里古镇位于太湖之畔,紧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4、苏州市金鸡湖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