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特的源头要追述到蒙古人。蒙古的祖先是室韦,室韦与契丹都是柔然东迁的后裔。在整个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的核心、最上层,自始至终都是蒙兀室韦,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黄金家族”。蒙古人先后臣服于契丹和金朝,于1206年由成吉思汗完成统一他们。建立起庞大无比的帝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蒙古帝国分裂成四个汗国。主导中国的元庭是他们的大哥。法理上其他几个汗国都要受元庭节制。当然其他几个兄弟根本不鸟它。
后来明王朝建立。老朱把元赶到北方。史称北元。后来在明朝连续打击下北元灭亡。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终于断气了。蒙古余部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也叫卫拉特)。在明朝的打击下。瓦剌后来也内讧,逐步迁到阿尔泰山,清朝的时候瓦剌分裂成四大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后面三个部落自然被排挤。准噶尔逐渐强大和满清死磕。清王朝费了老大的力气。把准噶尔从地球上抹掉。准噶尔现在只是个地名了。和硕特攻占西藏,从此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土尔扈特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在老毛子的折磨下受尽屈辱。1771年回到中国加入祖国大家庭。
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蒙古西迁进入新疆,加入厄鲁特蒙古联盟。后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转移至天山南麓发展,一度与青海北部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生冲突,后和平解决,一直到公元17世纪中叶游牧在乌鲁木齐一带。和硕特加入卫拉特,是卫拉特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1634年***黄教摄政者索南群培和五世***、四世班禅共同致信固始汗,请其出兵救援。1637-1641年固始汗攻入青海和西康,1642年攻占日喀则,灭噶举派的藏巴汗***(噶玛王朝),确立格鲁派诸领袖在***的政治地位,重建了布达拉宫。
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的政局下,和硕特部因卫拉特蒙古内部矛盾被迫向外迁徙,而格鲁派也因***内部的教派纷争急于向固始汗求援。固始汗决定出兵南下入藏增援格鲁派,这成为扭转***地方时局的关键。青海作为固始汗入藏的必经通道,固始汗首先与占据青海的却图汗展开了激烈的“血山之战”。此战的胜利打开了固始汗入藏的门户,也奠定了清初***地方发展的格局。
1717年,准噶尔汗国汗王策妄阿拉布坦 派 台吉大策凌敦多布,南下翻越昆仑山脉,攻入***,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标志着和硕特蒙古对***75年统治的结。现在的和硕特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和硕特部: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带,同蒙古部落一起游牧生活。17世纪30年代,和硕特部部分民众跟着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冲突)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几乎同时,固始汗一支的民众东进青藏高原,部分留居***周围,东归者在和硕县。是青海蒙古的主体。
和硕特部是四卫拉特蒙古部落之一,长期居盟主地位。
最著名的是固始汗及其建立的和硕特汗国,其次是鄂齐尔图汗。
和硕特部的首领家族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子孙,因此长期在卫拉特蒙古具有高级地位(其它诸卫拉特部落是附属于同化于蒙古族的,因此诸部落的语言区别很大),固始汗及其祖父都兼任卫拉特盟主,在鄂齐尔图汗时期,由于准噶尔的强势,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与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共为卫拉特盟主,最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鄂齐尔图汗而把联盟变为准噶尔汗国。
和硕特蒙古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新疆巴州和硕县等地是主体民族。
中文名
和硕特部
历史
最少有两千年
起源演变
封着。
位于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南郊的玉湖公园内,有“文天祥纪念馆”,并有一座汉白玉的文天祥全身雕像。文天祥是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著名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为世人所传诵。然而, 文天祥与定西是什么关系,定西人民为什么会尊崇他为“城隍”呢?
一个传说是,公元1370年明将徐达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发生激战,曾有一支神兵为明军助战,一夜之间使元军全军覆没,后来人们传说这支神兵便是文天祥的队伍。另一个传说,清康熙四年,闽南诗人、进士许铁堂被朝廷录用为巩昌府安定县(即今定西)知县,赴任途中投宿一客栈,是夜忽得一梦,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从此,文天祥成为定西城隍的化身,受万民朝拜。
定西人民热爱崇敬文天祥在前,许铁堂杜撰了定西城隍为文信国公的神话在后,两者结合,便有了数百年来定西人民祭祀城隍文天祥的盛事。这是全市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八连续三天,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会赶来参加。
十二铜人,又叫十二金人,当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收缴天下兵器铸成的十二个铜人,立于咸阳阿房宫的殿前,《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图为阿房宫景区前的十二铜人塑像,这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留下的道具,十二铜人的模拟品。
《史记》和《汉书》都记载十二铜人“皆千石,高三丈”,铜人大小形状均不一,按秦量计算,铜人最少重30吨,高8米,为什么建造如此大的铜人立于咸阳,现已无史料考证,有迷信的说法是把大地分为十二地支,铸国之利器,以稳安天下。
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仅15年,十二铜人的下落也扑朔迷离,现在已考证出了十二铜人安放地在阿房宫的前殿,铸造地在今天咸阳市淳化县安子洼乡,也就是秦时的甘泉山。对于秦亡后十二铜人的下落,西晋潘岳《关中记》有大致脉络“董卓坏铜人,馀二枚,徙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
《三国志》、《后汉书》也有类似记载,意国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将咸阳的十二尊铜人融了十尊,铸铜钱,剩下两尊,曹魏时期,魏明帝想将剩下两尊移到都城洛阳,因太重技术有限,刚走到霸城走不动了,霸城就是今天的西安一带,于是两尊留在了霸城,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将这两尊铜人运到自己都城邺城,前秦皇帝苻坚又将铜人从邺城移到长安城,毁掉这个国之重器。
图为铸造十二铜人遗址,甘泉山。
所以,按清晰的史料记载,董卓毁了十尊铜人,前秦苻坚毁了两尊铜人,但一直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有人说董卓毁掉的不是秦铜人,也有说十二个铜人由董卓全毁了,另有观点认为魏明帝无法把铜人运出长安城,石虎和苻坚就能把铜人来回运如此之远,存疑,现在有人大胆推测,两尊铜人应该卡在长安哪个低洼的河道里,被泥沙所埋,照这样说,两尊铜人至今躺在西安某个地下,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天。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