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雕刻,是位于洛阳的伊水河畔的龙门石窟。这个石窟中的很多雕塑作品,对应了佛经和现实社会中的不少人物,每一件雕塑作品的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雷同,而是姿态各异、气象万千。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精品,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馆门口立着这个雕像---一个人推开两个大象,这个寓意是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河南简称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牵着大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原始时期中原还有大象出没。
河南博物院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在河南博物院门口,有一组名为《伏羲女娲图》的雕像,这组雕像代表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两位创世神。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和人类的始祖。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是八卦、文字、音乐、渔猎和嫁娶等文化传统的创造者。女娲则被认为是人类的创造者,她用黄土仿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这组雕像展示了伏羲和女娲手持规矩的形象,寓意着他们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播者。雕像矗立在河南博物院门口,象征着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明传统。
代表着中原从远古走来,推开文明的大门
河南博物院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的建筑,冠部如方斗,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墙面土***,取中原的“黄土”“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
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博物馆。大厅的雕像是一个古人分开两头大象。河南简称豫,它的地形位置很像一头大象。河南是中原之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中药的农业省,它的交通四通八达,河南一直有大量的农作物,河南省人口大省,现在的GDP也占全国第五。
很奇怪,为什么要说郑氏三公是陕西人呢?就是为了让陕西人压河南人一头吗?没有必要吧!
言归正传,我是山西人,不介入陕西人和河南人的互掐中。
河南荥阳为什么会有郑氏三公的雕像?
河南荥阳是郑姓的发源地,而郑氏三公是郑姓的始祖。这就是本题的答案!
郑氏三公是谁呢?
郑氏三公是春秋小霸王郑国的前三位君主: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
郑桓公(?-前771),西周末年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异母弟。姬姓,郑氏,名友,故又称姬友。为周司徒,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一代国君。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今河南嵩山以东),号称新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桓公的迁都之举,避免了郑国在丰镐之乱中和周王朝一起灭亡的危险,也给周王朝东迁做出了必要的准备。
郑武公(?——前744),名掘突,郑桓公之子。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留于洛阳执政。不久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后以离间计灭亡郐国,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虢国,嫁女并杀死主张进攻胡国的大臣关其思,袭灭***胡国,使郑国逐渐强盛起来。
郑武公为平王东迁立下功劳的同时,利用职务之便为郑国开疆拓土,使郑国成为周王朝的强大邻居。
在河南荥阳有郑国的三位国君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祖孙三代的雕像,在当地十分著名。有些网友就感叹原来是陕西人的郑氏三公为啥要跑到河南去呢,说到底这与西周末期的动荡局势有关。
郑国是一个分封很晚的诸侯国,但和周天子的关系却一直很近,因为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子,论辈分还是周宣王的叔叔,周幽王的叔公。也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郑桓公在西周朝廷内担任卿士,看到西周政治黑暗,民怨沸腾,便想着开拓新基地为子孙发展做考虑。最初郑国是在陕西华县一带,现在既然要未雨绸缪,搬迁新家以避免未来祸患,就面临搬到何处去的问题。当时的郑桓公就问周王室的一个史官叫做太史伯的何处搬去为好,最终决定迁徙族人到济水、黄河以南,洛邑以东的一大片地区。当然,这里现在是河南的荥阳、新郑一带。
可以说上述西周末年郑桓公为郑国选择的新家让郑国实现了从陕西人到河南人的转变,当然那时还没有这两个省的名称。但是在西周末年西戎入侵的战争中,郑桓公死于戎狄之手。他的儿子郑武公继承了向东发展的战略蓝图,灭掉了周围东虢、郐国、鄢国、胡国等许多弱小的诸侯,壮大了郑国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即后来的武姜,与周天子成了亲戚,亲上加亲。为何如此说呢?这是因为周平王是申后所生,而申后和武姜则是姊妹或妯娌关系。也正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再加上联姻之故,郑武公十分受王室信赖,继续担任卿士,处理各项事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河南趣味人物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河南趣味人物雕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