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里的“协调”标准已经变了。
因为我们现在看待工笔画中的人物,是用西方油画的审美标准去看待的。西方古典油画中,很注重肌肉骨骼运动变化,光影变化,人物比例,***……等关系,而这种标准在油画大量进入中国之后就开始了。
而传统工笔人物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呢?神韵、体态、线条……等,和西方的审美就大相径庭。每一种审美体系的形成一定和当地的文化背景、经济、历史等有关。
一个经常看中国古典人物画的人就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从不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对待艺术。
纵观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达官贵人的“雅玩”。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非中外。
各个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在初期绘画中,表现的都是自然景物。由于认识能力以及绘画材料性能的演进,形成了鲜明的的个性。初期仅限于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题材大都以动植物、风景居多。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满足,人们逐渐关注“人本”的存在,随着“神权”“皇权”的跌落。人们更加关注生命个体的存在,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本人文”精神理念传输以后,大量表现百姓生活的作品出现在西方画坛。由于中国历代比较强盛,相对比较封闭。独裁皇权意识强盛,单纯的人像绘画仅仅停留在达官贵人的层面。表现形式由于缺乏国际交流,大都停留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改善和发展。
谢谢悟空的邀请。
关于古代国画人物不协调的问题,其实是个艺术创作出发点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绘画是以线为基础的方式,也就是说,古人在创立绘画方式的时候是基于书法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画法。我们的传统画都是用毛笔来勾画,写字也是用毛笔,而字体的笔划又都是由线条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断定,书与画密不可分。
(而西方的绘画与文字无关,他们用鹅毛管沾墨水书写,却用圆头或扁头的毛刷画油彩画,使用刮刀更改或调色。)
毛笔的优势是既能写也能画,且黑白彩色皆可用。
线条刻画形象与西方的块面画大为不同,块面画要仰仗光线的明暗来实现,而线条不依赖光影,它勾勒的是物体的轮廓结构,不足之处是立体感较弱。
块面结构和光影不可分割,无光即无影。在物体的转折过度上,线的要求会更高,因为它已经简洁到了顶点,只有一根细线的存在,已精简到极致。今天,我们观察中国古画,已经是“现代人”的眼光了,相信从前的人不是这样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古代的工笔人物画不协调,这是我们当代这些人看古代的眼光不一样,因为我们有了现代化工具来衡量——照相机;所以老停留在似与不似之间,老说古代画人物画不行。古代画家画人物画,估计画家们也是***用散点***来观察人物,然后回家靠素材和印象来创作。国画工笔画不是像油画一样当场写生当场创作,因为油画画错了可以刮掉重画;而国画不行,必须打好腹稿、草稿、推敲然后定稿。
所以说古代工笔人物画是一个很特殊的艺术种类,不能拿现代照相机的标准来看那个农耕年华里的艺术品;固然现在是工业加信息时代,但很多看古代艺术的眼光不能下结论太早!
这是我的观点,一个爱好绘画的退伍军人!向大家敬礼!
若以现在西方的人物画眼光看传统工笔人物画,确实在造型的真实性方面有缺陷,非科学的结构素描和光影关系的漠视,导致传统人物画不美不接地气。这在人物画家范曾身上还能体现:范曾的人物画多为历史上的故事里的人物,而非身边的耳熟能详的人,这样,像不像就回避了,谁知道达摩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这是中国人物画的目标,绘画不是记录。然而,范曾的画依然受到中国市场的追捧,原因是他画的真实吗?不是。他代表了传统人物画的审美,脸平而简单,即人物的脸上影阴不美,去除光影,人物形象只依靠线条的承转塑造,这是一种抽象的人物画法。结论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不以像不像为美,以线条的质量为美,故而面像仿佛千遍一律,在如今以逼真为准的画像艺术审美要求下,令人失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以杨之光为代表的新人物画家,把现代素描和色彩知识运用到中国画的人物创作中,推陈出新,使得中国人物画既有传统笔墨又有科学的人体知识,我以为这才是中国人物画的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虽然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美,是中华传统的审美,或许会越来越受鄙视,西风压倒东风,这也是抽象的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需要解决的难题。显然,前提是必须尊重科学,素描和色彩的基本知识,毕竟,绘画是科学的一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雕塑人物线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雕塑人物线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