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这把剑在发掘时被一尊重达100多公斤的陶俑压在身下,剑身已严重扭曲,弯度几乎呈对折状。
由于当时深嵌于地下,工作人员也仅能看到其大概,因此一度认为这是一把已经折断了的“残剑”。
可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是,当发掘人员移开陶俑后,这把剑竟能弹开泥土,自动慢慢复原,最后居然恢复到了笔直原貌。
金属检测的结果更让人难以理解,这把秦剑的表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
但是,以现有的历史来看,“金属镀铬”是在1937年才被发现和应用的,又被称作记忆合金,而这种工艺却在2000多年前的“普通”秦剑身上出现。
其实,这种“金属镀铬”工艺更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剑”身上。及至秦朝,已经广泛应用。
最后,说一下这把剑在哪,它的真品就珍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馆之中,来西安吧!
说实在的,如果看过秦始皇陵发掘报告,特别是一号坑的发掘报告,对于什么“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种流言,就不会那么相信了。
秦始皇陵最早发掘的一号坑,是被打机井的农民伯伯无意中发现的,在农民伯伯上报以后,国家立即组织考古人员去秦始皇陵进行探查,同时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也参与进来,帮助发掘。
当时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一号俑坑,二号俑坑,三号俑坑,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俑坑。根据地质特点,考古学家把一号俑坑的土质,按照从上到下,分成了七层,其中,在第三层,黄土层,发掘出了兵马俑和一些青铜器,包括一些青铜剑。
第三层的黄土层,由于土质较为疏松,被地下河或者山洪冲毁坍塌,所以在这里发掘的兵马俑有一些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这些青铜剑,有完整的,也有残段。
其他的都好理解,金钩是什么呢?金钩就是吴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的吴越等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就常用吴钩,唐朝诗人李贺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宋词人辛弃疾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们说的吴钩就是这里的金钩。
这些出图的兵器,包括短兵器和长兵器,有很多还保持着很锋利的状态,没有使用痕迹,甚至连兵器上的纹理也很新,但是,兵器的木质或竹制部分却早已经腐烂了。比如矛和戈就剩下矛头和戈头了。
这些兵器,也并非完全未受损,毕竟已经藏于地下两千年了,有些兵器有明显的残破,有的兵器有压痕,有的兵器则破碎了,还有的兵器完全不完整了,总之,多少有损伤。
这12把只有剑茎的青铜剑,也就是只有剑柄了,剑身已经找不到,可能那8件残段是这十二件剑茎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柄了,所谓剑首,位置在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
这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茎了。
据考古学家测量,出图的青铜剑都比较薄,青铜剑的含铜与含锡量之比约为3:1,这就造成青铜剑的韧性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秦始皇陵还有被压弯还能瞬间弹直的剑?秦始皇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真的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关于秦始皇陵出土的这把被陶俑压弯,移开后瞬间弹直的青铜剑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1***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发现并且发掘,而在清理第一号坑的第一个过洞时,考古人员在一个150千克的陶俑下面发现了一把被压弯了的青铜剑,其弯曲角度已经超过了45度,可到工作人员搬开陶俑时,这把被压弯了的青铜剑居然瞬间弹直。
流言听上去是有鼻子有眼,但是这是***的!***的!!***的!!!
一开始是说青铜剑被150斤的陶俑压弯超过45度,又说被压弯的青铜剑慢慢反弹,自然还原,后来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这个青铜剑的流言就被夸大成了上面这个最为流传的说法了。而关于青铜剑被压弯又复原的说法大概是从1994年,王学理出版的学术专著《秦俑专题研究》中所说青铜剑“不但坚硬,而且颇具韧性。”开始被热传的。
为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会引起如此大的热议和传说呢?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陵出土的高超工艺的青铜剑突破了当时人们对于青铜剑的认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剑17件,残段8件,剑茎12件。所有的铜剑都是窄薄细长的形状,它们长度都在81厘米到95厘米之间。而青铜的特性决定了青铜剑这种实战类的兵器都是短粗胖,这样才能防止断裂变形,就像湖北省博物馆藏的那把锋利无比的越王勾践剑其实加上剑柄也才60公分左右,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称得上是青铜剑长度的极限了。
青铜器属于锡铜合金,其中含锡量的多少主要影响其硬度的性能。含锡量太低,使得青铜硬度太低,变得很软,但是韧性不错,而高含锡量在增加青铜硬度的同时,也使得青铜的强度和韧性变低。
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报告来看,青铜剑表面含锡量约为31%,内部含锡量约为21%,也就是说铜锡的比例大概在3:1的样子,这就表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是很脆容易折断的,而与青铜剑一同出土的剑身残段也能看出秦青铜剑脆性太大,容易折断的特点。
所以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被压角度至45度还能弹直的青铜剑是不存在的,秦剑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压弯弧度这么大还不被折断。而且在生活我们会发现,物体被压的时间越长,其恢复的速度越慢,一把被压两千多年的青铜剑有可能一瞬间弹直吗?
这种20世纪50年代才发明“形态记忆合金”被以讹传讹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而且被绝大部分人相信并广泛流传,实在是可笑至极。
这个流言已经流传了数十年,好像还曾写入教辅。
先说这把剑在哪。
目前为止,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19柄青铜剑,其中17柄完整,两柄残断。这些秦剑和兵马俑出土的其他珍贵文物一样,分别收藏于陕西博物馆和秦陵博物院。不知道题主问的是这十九柄剑中的哪一柄?
再来说说题目中所说的记忆金属剑。
这纯粹是一个流言。现任秦俑馆考古队队长的刘占成教授参加兵马俑坑考古发掘工作数十年,亲眼目睹了秦剑的出土,亲手捧过秦剑实物,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性能上讲秦剑是脆而易断。俑坑中出土较多剑身残断后的断节,恰好反映了秦剑很脆的特性……”
秦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陪葬坑,所出土兵器和实战兵器是有区别的。
作战兵器,需要考虑硬度和柔韧性的。兵马坑中出土的秦剑,经过检测,主要是铜锡合金。铜具有延展性,锡增加剑的硬度,铜锡合金剑也是战国时期主要的兵器材料,这正是结合了铜锡各自特点以取得最佳效果。
但是兵马坑出土的秦剑锡含量极高。19柄秦剑中,锡含量波动较大,最低的为18.02%,最高为31%,一般在21%-22%左右。现代冶金技术表明:当锡含量超过18%的时候,物品极易折断,几乎没有延展性。
这说明兵马坑中的秦剑不具备实战性。当你和敌人接触的时候,兵器和对方兵器碰撞就会折断,如何打仗?和对方兵器碰撞都不行,你想想能够会被陶俑压两千多年而不折断吗?
其他地方出土的同时期兵器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含锡量一般处于12%-18%之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