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观雕塑 > 正文

月琴景观雕塑,月琴景观雕塑图片

  1. 请问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哪些是和音乐有关的怪物?
  2. 为什么说秦腔是我国的文化国宝?

请问中国古代神话里有哪些是和音乐有关的怪物?

夔((kuí)),其外形长得像牛,但是只有一只脚,《说文》则说它长得像龙。夔出没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风雨,浑身还会发出像日月一样的光芒以及像打雷一样的声音。相传黄帝曾经扒了夔的皮,抽了雷兽的骨头,制造成了鼓和鼓槌。《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也有的书把这件事和黄帝大战蚩尤联系在一起,说蚩尤擅长飞行,每次遇到危险就飞上天,黄帝一直抓不到他。后来黄帝就用夔的皮和雷兽的骨头制造成了战鼓和鼓槌。当他一敲鼓,就会发出像巨大的响声,吓得蚩尤魂不附体,飞不起来了,由此擒住了蚩尤。《广成子传》:“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黄帝)以馗(即夔)牛皮为鼓,九击而止,尤不能飞走,遂杀之。”

《尚书·舜典》把夔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说舜帝想要选一名掌管音乐的官员,有一位大臣推荐了伯夷出任乐官,但是伯夷却让给了夔和龙。可见夔是一种精通音乐的生物。而且这里的夔还会说人话,人格化程度相当高,但不能断定它是否已经从妖怪演变成人类了。《吕氏春秋·察传》记载,鲁哀公曾经问孔子说:“夔只有一条腿是不是真的?”但是孔子硬生生的将“夔一足”三个字曲解成“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足够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是将夔作为人看待的。

月琴景观雕塑,月琴景观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在《国语·鲁语》里,孔子又将夔说成是木石之怪,“木石之怪曰夔、蝄,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三国时期的韦昭给这段话作注曰:“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夔又变成的山缲。

山缲,也叫山魈,是传说中居住在山里的一种外形像人的妖怪,靠捕食溪里面的虾蟹为生。根据《岁时荆楚记》的记载山缲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所以人类发明了爆竹来驱赶山缲。然而最早的夔是一种可以发出打雷般巨响的生物,演变至此却成为了一种如此胆小的生物,让人觉得有些同情。

囚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长子。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一些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月琴景观雕塑,月琴景观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治世余闻》有云:"囚牛,龙种,性好音乐。"传说囚牛是众多龙子中性情最温顺的,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龙头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

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这位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乐器空间》杂志社是乐器行业艺术培训行业垂直媒体,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也感谢点赞的朋友们!更欢迎大家补充!(所回复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由小编整理而成。)

月琴景观雕塑,月琴景观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说秦腔是我国的文化国宝?

秦腔即大秦之声,起源于秦战歌,为鼓士兵志气之歌。为壮军威。千年至今经久不衰。鲁迅先生应许寿裳之邀,先后在西北大学讲学月余,得三十银元工资,将七块银元赠易俗社,并题"古调独弹"以赞。其间先后两次应友之邀,看过秦腔,,,,

秦腔是我国梆子戏的鼻祖,从先秦至今,流传了几千年,深刻影响西北五省人的文化生活,特别有关历史的本戏,在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传播中国文化中的忠孝节义,扬善除恶,人们价值世界观有着指导意义,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民族瑰宝同样散发着魅力,在街头巷尾,公园,到处都可看到自乐班的身影,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精神寄托,各种折子戏现代戏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她已经置身在人们的骨子里,我们应该拥抱民族文化,让这一历史瑰宝传承发扬,为时代谱写新曲。

秦腔是个大剧种,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秦腔流行的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举凡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甚至包括晋东南,秦腔当之无愧是方言区内人民的文化血脉。因为秦腔年代久远,又属草根文化,文字资料匮乏,很难有人能说清秦腔究竟具体起于何时,成于何地。但有一点则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秦腔大致产生的年代应该在明代中叶。现在唯一能得到的证据就是在浙江绍兴发现的明代万历年间手抄本《万福莲》中曾有“西秦腔二犯”字样。一个剧种能在万历年间传播到千里之外的东南沿海,足以证明其在本土流行时间之长、流行范围之广。

秦腔的形成时间,应该是在明正德前后,而至嘉靖年间,最终形成于陕西三原县一带,这是因为明代中叶以后,由“开中法”(鼓励商人至边塞捐纳粮食,以换取盐引,取得贩卖食盐的资格的制度)引发的处于萌芽状态的商品经济,使得三原、泾阳商品流通得到蓬勃发展。作为西北地区商品集散地的三原、泾阳一带,是通往西北乃至西南、华北各地的商业中心。这里地处渭河谷地北岸,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是北通延安、榆林的西北边关,南扼西安府的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是陕西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关学思想最为集中之地。现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就保存了西安府三原县富春堂书局雕版秦腔《贺后骂殿》的木刻板,全部刻板共24块,就是这一时期三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并孕育了秦腔的明证。秦腔是个个性极为鲜明,传播区域广、拥有观众多,享誉西北,流播全国,曾经影响了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而被人们誉为梆子戏的鼻祖。千百年来,陕西关中乃至大西北地区的人民群众,他们热爱秦腔,苦也唱,乐也唱,悲也唱,喜也唱,生也唱,死也唱,秦腔以她慷慨激越的唱腔个性,苍凉豪迈的声腔特点,浓郁的讲史风格,把军国大事寓于儿女情事、家长里短、世情民风之中,始终伴随在西北人民生活的各个阶段。经过魏长生及众多艺人的不懈努力,秦腔终于以一个独立的地方戏曲剧种出现在中国戏曲舞台之上,秦腔也开始见诸坊间闾里和文人雅士的笔记***。

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一个剧种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多种因素的产物。就秦腔的发展变化来说,秦地文化的厚重和历史上所形成的讲史传统,以及唐宋以来经典文化的俗说俗讲,正统史书的通俗演义,唐***和宋元勾栏瓦肆中关于历史故事和街坊闾里的市井民风的讲唱,从叙事体向代言体的过渡发展,宋元杂剧中关于行当角色定位与宋元词牌中对唱腔艺术的世俗化表现,都是促成地方戏曲艺术形成的重要元素。而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存在着经典文化向世俗化过渡、向大众普及的过程。把经、史、子、集演绎为普通民众可听可看的故事,并且以世俗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民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状态下,这种以世俗的故事演绎经典文化就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秦腔作为秦地人民的文化选择,自然也是遵从了这个规律。只不过它更偏重于表述朴实厚重的历史忧患,偏重于慷慨激昂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偏重于苍凉豪放的情感表现,偏重于对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世俗化演绎。

一个戏曲剧种的形成,不仅需要完整的音乐形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故事结构与舞台表现形式,而宋元以来的讲唱艺术和元杂剧的表现形式为秦腔的生成提供了舞台要素。宋元以降,元杂剧的衰落和明***的兴起,以及关中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讲史之风的浸润,是最终促成秦腔艺术形成的内在因素。秦腔艺术的形成有着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诗、词、歌、赋、雕塑绘画、音乐、歌舞等各个艺术门类共同影响,将雅文化与俗文化相结合,借以传播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结果,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月琴景观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月琴景观雕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