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醉翁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身上包含了众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
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总面积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
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张献忠1630年参加起义,1647年中流矢而亡,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头目到大西国皇帝,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代表,与李自成齐名,究竟有何能耐?
明史记载,张献忠少时读过书,成年在延安府当捕快,后参军,但违反军纪当斩,后有人见张献忠相貌奇异而求情,捡回一条命。从此处可见,张献忠非是文盲,而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同时担任过捕快和军卒,也是见个世面的。他相貌奇异,长相奇特,可见要么凶神恶煞,要么气宇轩昂,从后世的描写应该多半是比较凶煞的形象。
性格决定命运。张献忠骨子里性质钢烈,真爽、爱打抱不平,往往这样的人因为讲义气,爱帮助穷人,有着很强的领导气质,就很容易受到众人的追捧,成为一方的领袖人物。
在张献忠被驱逐出军营后,身边一定少不了一帮受他关照的弟兄,等到王嘉胤的在米脂起义时,他便带领附近十八个村寨乡民参加起义,一呼而直成为小首领,这都离不开他平时的打报不平与讲义气的个性。
如果仅这就能成事,也太容易了些。张献忠的性格钢烈,自然打起仗来身先士卒,不惜性命,他原本就是行武出身,受过正规的训练,略知道一些兵法和阵法,这让他在农民为主的义军里自然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这些因素让张献忠表现出能谋善战,骁勇的一面,这为他一成为八大王打下了基础。
当然,张献忠之所以为张献忠还有他的识时务,据记载他与李自成因为有隙而分道扬彪,李自成打黄河流域,张献忠打长江流域,由此可见他有着主张坚定,不轻易妥协的性格。当然到后来,在明王朝的剿杀下,接受招安,但又不受其旨,意在保存实力,旨在东山再起,由此可见他对全国形势的把握又是很到位的,有着比其它人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政治敏锐性。
张献忠起起伏伏十多年,一呼百应,受到拥戴,与他主张的广散钱粮,免征税赋等也是分不开的。除了他的正面表现以外,不成佛便成魔,他还弑杀成性。明史云:“性狡谲,嗜杀,一日不***,辄悒悒不乐”。张献忠入川后,破成都,几乎到了屠城的地步,四川一省从三百余万人锐减到八万人,因明史为清人所写,不免有人将清军***的都算到张献忠的嫌疑,但说张献忠杀戮成性却也不过,“年十五以上杀之,各路汇集所杀卫军75万,新军23万六千,家口32万。”这种杀戮当然起到了极大的恐怖的震慑作用,所到之处哪还敢反抗,这种狠角色非一般人所能及。
综合起来,张献忠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成为大西皇帝,是与他义气、奋先、多谋、决断的性格和出身环境所分不开的,,当然他失败也是其弑杀、寡恩、独决等性格所致,真所谓成也其性,败也其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