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人蜀,至代宗永泰元年(765)乙巳五月去蜀,凡五年又五月,如其诗所述:“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西川节度使白敏中的从事卢求在其所作《成都记》中说:“杜员外别业在百花潭,台犹在。稍后于卢求的郑谷曾游蜀中,所作《蜀中》一诗描述了杜甫草堂遗址的荒凉景象:“扬雄宅在惟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邗。”
此时的杜甫草堂已是一片荒芜,颓废之状甚于往日,昭宗天复元年(901),韦庄应聘为西蜀奏记,寻得草堂旧址,“结茅为一室 一定程度上复原了草堂形貌。
由上可见,杜甫草堂在杜甫去蜀之后不断颓坏消亡,到晚唐只有台基尚存。直到唐末韦庄结茅重建,方才得以不废。这种状况与杜甫在唐代中后期的政治文化地位密切相关,可以说,成都草堂在唐代的命运就是杜甫在唐代命运的缩影。
杜甫生前名声低微,影响有限,从现有材料来看,作为同辈诗人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等一时名流未见有只言片语肯定杜甫的诗作,这表明杜诗在盛唐文化氛围中并未得到诗坛主流的认可,原因盖在于杜诗不同于盛唐诗坛的现实关怀,这种差异在杜甫与他人的同题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随着唐王朝在安史乱后的危机中越陷越深以及杜诗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杜诗的价值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杜甫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尊崇。中唐以后,虽然士人群体对杜甫及草堂表现出越发浓厚的兴趣,然而官方却并没有对杜甫草堂表现出格外的优遇。
杜甫是河南人,但成都有纪念杜甫的地方(杜甫草堂),并且还是全国规模最大,这是因为杜甫曾经在成都待过将近4年的时间,并且杜甫写的诗里名流千古的大部分都是在成都写的。
杜甫出生在河南洛阳,本身家庭条件不错,后来在父亲去世后才变的比较贫穷,在洛阳长大后大约30岁左右去长安(西安)求官,正式步入仕途,但是当时的唐朝已经开始***,所以尽管有才,还是没能当上大官,只是给皇帝写写建议,类似于一个文职官员,没什么权利还得时刻注意自己言行。
杜甫性子直,说话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得罪了很多人,但杜甫才能出众,还是有很多人敬佩他的才华,有很多好朋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携一家四口前往成都躲避战乱,在现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地方建了自己的一所小茅屋,也就是后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指的房子。
在这里,杜甫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例如《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等等,直到后来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写了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准备泛舟回家,正如诗中所写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实际上他也这么做了,买了个船,沿着这条线回家,但是到襄阳时,贫困潦倒,在船上去世。
杜甫的诗注重描写细节,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许多自然景色描写,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被后世敬仰,于是后人在成都当时杜甫住过的地方修建了杜甫草堂用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实际上纪念杜甫的地方有很多,但这里无疑是最大最有名气的一个。
这个问题分三部分回答。首先,杜甫跟河南有多大关系?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但他的一生颠沛流离,除了生在河南,后面基本与河南没多大联系。
其次,杜甫草堂为什么在成都?这是因为他有个好朋友严武在成都为官,能够接济他。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在浣花溪边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7严武病逝后,杜甫也就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最后,为什么杜甫草堂有名?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千百年来人民心声,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学生必学课。所以,草堂故居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他在那里住得久。安史之乱后难得的平静生活。尽管穷一点,但毕竟避开战乱。所以他在此写的诗也多,有很多留芳百世之佳作。现在的”杜甫草堂”是后人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群。解放后又将梅园和草堂寺并入。现统称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时一定要抓住中心。比如现在三个大门,只有浣花溪畔那个有横额《草堂》,门槛为木制且很高且略显寒酸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草堂大门。北门南门原分别是梅园(解放前的私家花图)和草堂寺的大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一代诗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留下的千古名句。
唐朝中期,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称“成都草堂”。
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后来,好友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又携家带口告别成都,流落荆、湘等地。草堂亦随之倾毁不存。
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明清数代对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1952年,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年,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2005年,重建“万佛楼”,复原了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现在的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清时代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是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