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邀请!哎呀,与木兰分开很长时间了,怪想她的!据我所知,目前学届对木兰的籍贯和姓氏尚无定论。不过,黄陂立木兰庙较早,以及黄陂的一些文史资料,学届倾向于木兰故里为黄陂。其时,对一般百姓而言,木兰故里在哪并不重要。这都是地方***借名人效应而行经济之实,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现象,与国家重视经济建设也有关。对不住了,就知道这些,如您不满意,请移尊别处看看。谢谢!祝好!
说起黄陂的木兰故里,应该与一坐山有关。
我生长在木兰山脚下,23岁之前,没见过比木兰山高的山。
其实木兰山并不高,只不过在整个武汉地区它都是最高峰,它的闻名,或许也是应木兰而生,而最先开始,并不是因为花木兰,而是山上长满了木兰树。
木兰山一存道佛两教,这种比较少见的宗教圣地代代相传,应该也是最终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吧。
小时候,每年8月初一到十五,附近孝感,仙桃,潜江的香客,络绎不绝的坐着手扶拖拉机进山朝拜,更朝之前,据传都是走路过来拜,详情可以参考西藏去***朝拜的***。
黄陂有句老话,叫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讲的是远方的客人多。
黄陂人,去的非常少。
后来将山下的水库更名木兰湖,再后来发展木兰云雾山,木兰草原,从景观上来讲,单个的与全国知名景区比,还达不到震撼人心的标准,但是,必竟离武汉只一小时车程,这个优势就很大了。现在黄陂逢节必堵,人太多了。
人们从何时,因何而将木兰山与花木兰组合到一起的,没人说的清,必竟这争论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争了几个朝代。
至于木兰故里是虞城还是黄陂,应该谁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历史上有无***存在,也是真***难分,争论也历经了几个朝代,我认为黄陂为了发展旅游业,打出木兰牌,无可厚非,整个大黄陂打包一个大木兰景区非常有必要,个人甚至认为,黄陂区应该借长江新城开发之际,将南片的盘龙与五湖定义为商业城区,将北片主城以北全部划为木兰景区,或黄陂直接改名木兰区。未来依靠千万人口的武汉,着力保护生态,专心发展旅游。
住木兰山附近,小时候并没有听过花木兰的故事,长大才知道,不管是不是木兰故里,木兰山还是不错的,佛道两教都有,信的人会去拜佛,黄陂能看的过去的也就旅游产业,肯定不会砸了招牌
研究历史,有多少人了解历史,木兰山之所以出名,先有花木兰,后有木兰山的菩萨,木兰山的菩萨的灵气而名扬远方,同时也有一个短板,应远而不应近,那么应近的菩萨在哪里呢
听我一一道来,与木兰山齐名的有一山叫铁寨,离木兰山六十公里,在蔡店北,与大悟交界,铁寨的菩萨是应近不应远,这在黄陂,蔡店,大悟,刘集,金古,夏店,小河,红安,上新集,河口等是个不争的事实,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山人海,所以黄陂人总说,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铁寨的菩萨应近不应远,铁寨在外界名声不大,但在当地灵气却非常隆!
翻查当今持“木兰故里在黄陂”观点的文章,几乎没有例外地要拿出今黄陂北部曾是古木兰县治域并有木兰山这两个证据,前述《木兰文化史》还由此推定:“最迟在南北朝时期,中央***就已经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的故乡了。”
我国政区史上曾设置过木兰县。《南齐书·州郡志下》载:安蛮左郡下辖“木兰、新化、怀、中聂阳、南聂阳、安蛮”六县,而且木兰是首县。齐置的木兰县,梁时更名为梁安县,梁并置梁安郡。后又有变动。至隋开皇十八年再“改县曰木兰”,由永安郡统属(详见《隋书·地理志下》“木兰”条***)。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司州、雍州、宁蛮府》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淮南江表诸郡》图,都标明今黄陂北部是古木兰县辖区。关于木兰县,《新唐书·地理志五》又载:黄州齐安郡“黄冈”条下说:“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但是,用古木兰县作证据,以证明“最迟在南北朝时期,中央***就已经认定黄陂北部是木兰的故乡了”,这是建立在木兰是汉文帝时人这个基石上的,博主前面的博文已全面揭示了这一说法所持论据的虚***性,用古木兰县证明木兰故里在黄陂也是不成立的。
那么,古木兰县内的木兰山能不能证明呢?也不能。理由与古木兰县不能证明是一样的。黄陂县在请雍正七年由黄州府划归了汉阳府。关于木兰,木兰县,木兰山三者的关系,清汉阳府的有关志书作了这样的说明:“旧志谓山以古乐府所云代父从军的木兰得名,木兰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贞观人。参之传籍,一无所据。《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十八年置木兰县,则木兰自是山名,盖因山名县,而非因人名山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