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的罪魁祸首是宦官王振,隐藏的罪魁祸首则是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建国起明朝虽然将蒙古赶回了草原,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蒙古对明朝北部疆域的威胁,这点朱元璋知道,朱棣也知道,所以俩人在位期间多次发起对蒙古的进攻。
时间来到了明英宗时代,由于几十年的无对外大规模作战,再加上蒙古部族的一时服软,明英宗天真的以为漠北的蒙古软弱可欺。
此时的他正处于血气方刚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年纪,不知战争的残酷,宦官王振顺着明英宗的喜好鼓动明英宗亲征,于是一场不成熟的决策在俩人的商量下成行。
宦官王振为了光宗耀祖居然在半路上建议明英宗绕道自己的家乡,明英宗同意了,俩人完全将战争当成了儿戏,不过在后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次御驾亲征的结果是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
大明帝国辛苦几代人建立的盛世一下败坏在了明英宗的手里,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
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犯边。明英宗(时年22岁)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自带兵出征。将所有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由于王振不懂军事、导致上下怨声载道。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王振不允。在军队行至土木堡时瓦剌大军赶到发动进攻。明军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大明精英丧失殆尽。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造成的,一个年轻的皇帝和没卵的太监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土木堡之战。20余万明军战死被俘逃亡占三分之一,武器辎重尽失,配备先进火器的三大营毁于一旦。大明军事能力亦就此中衰,可谓铸***之铁,不能为此一错。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这个***的叩门天子。太监王振不过是帮凶。不入怀来城宿营,拒绝兵部尚书邝埜建议。不入居庸关,这些那是一个太监可以做主的。最终决定只有明英宗。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一个青年人如此轻率,焉能不败。随行的武官勋贵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应该都提出相应的军事建议,但显然明英宗没有听,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的逆反的心理吧。应该说。这次失败是空前的,大明无论是从经济,军事,政治,都丧失了一代精英,而且在边事彻底***取了守势,再无进取精神,这种精神的丧失无疑是最可怕的。始作俑者也是明英宗,当他错杀于谦证明自己合法的时候。瓦剌犯边事。他却再无勇气“御驾亲征”的勇气,只会唉声叹气。勇气已经不存在了,这也就证明了当年亲自带兵出兵绝非勇气,而是出于无知。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孩子。
尤其是在军事上,三大营在土木堡的全军覆没,自此明军再无野战。也无全胜,明朝对瓦剌由战略主动反击转为依靠长城进行战略防御。应该说,土木之变最大责任人就是明英宗,第二是王振和随军将领,第是明朝朝堂上的文武大臣。把锅全甩给一个太监是错误的,不仅王振要喊冤,我们也要替王太监辩驳,这是缺德。这是欺负人。而明英宗二次登基以后,居然给太监建庙除了说明他的昏庸之外,也说明了他的愧疚,他知道这个太监是替他被黑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大明朝廷通过锦衣卫提前收到了瓦剌太师也先即将挥师大举南侵和大同、宣府为瓦剌军队主攻方向的确切消息。
根据这一消息,明英宗迅速做出了战前部署:
1、命山西、河南等地轮休的班军(指前往九边重镇驻防的内地卫所士卒)尽快返回大同、宣府驻防;
2、命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负责指挥驻防大同的所有军队;
3、命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等人率四万三大营精锐士卒增援大同、宣府。
正统十四七月,也先果然兵分四路(脱脱不花率军进攻辽东、知院阿剌率军进攻宣府、也先率主力进攻大同、也先的弟弟率军进攻甘州)大举南侵,虽然大明提前收到了也先南侵的消息并及时做出了战前部署,但是参将吴浩战死、辽阳失陷等败报还是如雪片般飞向了明英宗的御前。
面对接踵而至的败报,唯恐丘福丧师十万的前车之鉴重演、也先突破九边防线后合围京师的明英宗果断决定御驾亲征。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明英宗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文官武将及二十万大军(汇合事先派往大同宣府的三大营士卒后共计二十五万)出征。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率领的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击溃,明英宗被俘、王振战死(本文***用明英宗为王振撰写的碑文中王振是战死的说法)、随行的武将全部战死、随行的文官大部分战死、士卒伤亡接近十万。
关于谁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史学界向来莫衷一是,明英宗、宦官王振、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都是被怀疑的对象。那么,下面就按照谁获利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原则推断谁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这是明英宗昏庸及太监王振专权共同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先是明英宗纵容王振擅权,挑起明朝与瓦剌的分争(原因是因为通贡),再者对形势认定不清,部队组织混乱,指挥严重失当,全由王振一个门外汉瞎指挥,英宗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无疑是昏庸到了极点,把大明朝推向危机的边缘。
后期我的头条号"燕山记"会有关于王振的***,欢迎大家关注,古今中外,奇闻轶事,尽在燕山记!
土木堡之变是继靖康之耻后中国皇帝又一次被北方少数民族***俘虏的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小时候一直陪伴他的人是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王振是河北蔚县人,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几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之后就在家乡当起了私塾先生,后来皇宫招收太监王振因为犯了罪害怕坐牢就自愿进宫了,由于王振读过几年书也算得上是一个学问人在宫里大家都叫他王先生,明宣宗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就让王振教太子读书,王振比较善于逢迎很得朱祁镇的赏识。
朱祁镇即位之后王振便当上了司礼掌印太监,帮助朱祁镇批阅奏章,由于朱祁镇年少喜欢游玩对国家政事一点都不感兴趣,王振就趁机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朝廷官员倘若有对王振不满的不是被抄家就是被流放,一些王公大臣对王振是又恨又无可奈何,宫里的人都称呼他为“翁父”,王振可谓是权势熏天。当时在我国北方的蒙古瓦剌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逐渐强大,有一年瓦拉部首领也先派遣3000人的使团向明朝进贡并索要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虚报使团人数,而且进贡的牛羊马匹也少了很多,于是就消减了赏金,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
这样一来也先被彻底激怒,也先集结大军在边境并进攻大同,大同守军仓皇应战被打的溃不成军,消息传到京城明英宗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由于大同距离王振的老家蔚县很近,而王振在老家有大量的田产,他很害怕一旦蒙古军队进攻河北他将面临巨大损失,极力主张朱祁镇带兵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兵部侍郎于谦认为朝廷准备还不够充分,不建议朱祁镇亲征,但是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不顾其他人的劝谏,就冒冒失失的率领军队出征了。出征之前朱祁镇让自己的弟弟朱祁玉监国,兵部侍郎于谦辅佐。
朱祁镇带着邝埜和王振等大小官员100多人以及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的向大同进军。由于准备不充分在和瓦拉军队的交战中明军屡次大败,在退到土木堡时有人劝朱祁镇趁着天还没黑赶到怀来县城依靠城池据守,但是王振从北京出发时运来了大量的钱财珠宝,整整装了几千车远远的落后于行军速度,为此他极力劝朱祁镇在土木堡安营扎寨,土木堡周围无险可守很快瓦拉大军就将明朝军队围困,经过长途跋涉明军疲惫不堪根本没有精力抵抗瓦拉军的进攻,在战争中邝埜战死,王振被禁军将军樊忠一锤打死,朱祁镇被俘。此役明军伤亡10多万人,官员将领死伤大半,这场战争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开始,王振则是这场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0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