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如果看过秦始皇陵发掘报告,特别是一号坑的发掘报告,对于什么“一尊将军像压着一把剑,搬开雕像,剑瞬间弹直”这种流言,就不会那么相信了。
秦始皇陵最早发掘的一号坑,是被打机井的农民伯伯无意中发现的,在农民伯伯上报以后,国家立即组织考古人员去秦始皇陵进行探查,同时西北大学考古系的师生也参与进来,帮助发掘。
当时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一号俑坑,二号俑坑,三号俑坑,还有一个未完成的俑坑。根据地质特点,考古学家把一号俑坑的土质,按照从上到下,分成了七层,其中,在第三层,黄土层,发掘出了兵马俑和一些青铜器,包括一些青铜剑。
第三层的黄土层,由于土质较为疏松,被地下河或者山洪冲毁坍塌,所以在这里发掘的兵马俑有一些是破碎的,不完整的,这些青铜剑,有完整的,也有残段。
其他的都好理解,金钩是什么呢?金钩就是吴钩,流行于春秋战国时的吴越等国,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就常用吴钩,唐朝诗人李贺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宋词人辛弃疾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们说的吴钩就是这里的金钩。
这些出图的兵器,包括短兵器和长兵器,有很多还保持着很锋利的状态,没有使用痕迹,甚至连兵器上的纹理也很新,但是,兵器的木质或竹制部分却早已经腐烂了。比如矛和戈就剩下矛头和戈头了。
这些兵器,也并非完全未受损,毕竟已经藏于地下两千年了,有些兵器有明显的残破,有的兵器有压痕,有的兵器则破碎了,还有的兵器完全不完整了,总之,多少有损伤。
这12把只有剑茎的青铜剑,也就是只有剑柄了,剑身已经找不到,可能那8件残段是这十二件剑茎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柄了,所谓剑首,位置在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剑首除作装饰外,也是区分等级的标志。
这19件剑首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剑茎了。
据考古学家测量,出图的青铜剑都比较薄,青铜剑的含铜与含锡量之比约为3:1,这就造成青铜剑的韧性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
前言: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身上藏着许多现代人无法解释的秘密,连最普通的秦皇陵陪葬坑兵马俑都能给科学家带来无尽遐想;而陪葬坑中出土的“青铜剑”更是让世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如今科技竟然无法解释。
传闻是这样的:
在考古专家挖掘兵马俑二号坑的时候发现了一把青铜剑,当时它被一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45度。但是考古人员把陶俑搬开时,却发生了惊人的一幕,这把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然瞬间弹直了,恢复如初。而且根据周边的情况来看,这把剑被压弯应该有2000年时间了,竟然还能恢复如初,而且剑身平滑,剑刃磨纹依旧细腻,而且这把剑上的8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这样的工艺水平恐怕如今的工匠也无法完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考古人员终于发现了青铜剑千年不朽的秘密,这把青铜剑之所以可以曲折后复原,是因为***用了形态记忆合金打造的,所以具有变形恢复的能力。那么奇怪的是,形态记忆合金的冶炼技术是20世纪才发明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始皇陵呢?难道当时秦朝掌握了这门技术,只不过后来失传了?
秦始皇陵还有被压弯还能瞬间弹直的剑?秦始皇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真的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关于秦始皇陵出土的这把被陶俑压弯,移开后瞬间弹直的青铜剑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1***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发现并且发掘,而在清理第一号坑的第一个过洞时,考古人员在一个150千克的陶俑下面发现了一把被压弯了的青铜剑,其弯曲角度已经超过了45度,可到工作人员搬开陶俑时,这把被压弯了的青铜剑居然瞬间弹直。
流言听上去是有鼻子有眼,但是这是***的!***的!!***的!!!
一开始是说青铜剑被150斤的陶俑压弯超过45度,又说被压弯的青铜剑慢慢反弹,自然还原,后来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这个青铜剑的流言就被夸大成了上面这个最为流传的说法了。而关于青铜剑被压弯又复原的说法大概是从1994年,王学理出版的学术专著《秦俑专题研究》中所说青铜剑“不但坚硬,而且颇具韧性。”开始被热传的。
为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会引起如此大的热议和传说呢?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陵出土的高超工艺的青铜剑突破了当时人们对于青铜剑的认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剑17件,残段8件,剑茎12件。所有的铜剑都是窄薄细长的形状,它们长度都在81厘米到95厘米之间。而青铜的特性决定了青铜剑这种实战类的兵器都是短粗胖,这样才能防止断裂变形,就像湖北省博物馆藏的那把锋利无比的越王勾践剑其实加上剑柄也才60公分左右,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称得上是青铜剑长度的极限了。
青铜器属于锡铜合金,其中含锡量的多少主要影响其硬度的性能。含锡量太低,使得青铜硬度太低,变得很软,但是韧性不错,而高含锡量在增加青铜硬度的同时,也使得青铜的强度和韧性变低。
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报告来看,青铜剑表面含锡量约为31%,内部含锡量约为21%,也就是说铜锡的比例大概在3:1的样子,这就表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是很脆容易折断的,而与青铜剑一同出土的剑身残段也能看出秦青铜剑脆性太大,容易折断的特点。
所以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被压角度至45度还能弹直的青铜剑是不存在的,秦剑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压弯弧度这么大还不被折断。而且在生活我们会发现,物体被压的时间越长,其恢复的速度越慢,一把被压两千多年的青铜剑有可能一瞬间弹直吗?
这种20世纪50年代才发明“形态记忆合金”被以讹传讹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而且被绝大部分人相信并广泛流传,实在是可笑至极。
我们有很多人,非常痴迷于“祖上阔多了”的意淫式的自我满足。兵马俑一号坑的那把被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可以“瞬间弹直”的青铜剑,就让多少人着实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安慰了几十年——别看我们现在是落后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进”,现代人都看不明白!这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实在是十分受用。
那么这件事,这把剑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其实是不能或者是禁不住认真的分析和考量的。但是,很多人宁可相信“这是真的”。
秦代的宝剑“剑”,是青铜剑,青铜其实就是铜基合金,合金当中含量最高的应该是“铅”。当然还有铁,镍等金属成分。秦代时期,青铜剑的制造是以铸造为主,还有就是后期的“磨”,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
制造的青铜剑其实是有“有限的韧性”,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弹性,但这个弹性非常有限,尤其是使用铸造工艺。铜的可塑性倒是不错(紫铜)。
至于“记忆合金”,我想和青铜剑之间根本不沾边,这种合金的产生是有极其严格的“条件”。我们真的不要指望古人“瞎猫碰了死耗子”。中国有句古话“百炼钢成绕指柔”,说的是应该是“类似于合金钢”的东西,以及真正的“锻造”工艺。
在中国的整个青铜器时代,最让后人敬仰的和有神秘感的应该是青铜器的极其复杂的铸造工艺,特别是“制模制范”的工艺技术水平。因为的确是有出土的复杂的精美的青铜器,当时的铸造工艺至今没有得到完美的“复原”。
概括的讲,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注重技术和技巧的社会环境,对原理的研究上还是要差很多。
所以,即使是真的“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也不必太过于激动。个例的存在本身的可***性(原理可***性)就不是太有价值。
仅仅是个人观点,就事论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1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