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滁州马鞍山滑雪场:位于滁州市南郊,设有不同难度的滑雪道,是冬季滑雪的好去处。
2. 古城滁州:冬季的古城更显静谧,可以漫步于滁州古城古街上,感受老街的风情。
3. 三河古镇:距离滁州市区12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古老的街巷、古桥、古井和人文景观。
4. 滁州市博物馆:展示出滁州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俗、文物和少数民族等多个领域的展览。
5. 新安江水库:是一个占地广阔的水域景观,漂流、划船、垂钓等水上活动都十分适合。
因为醉翁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其身上包含了众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脍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是家户喻晓。景区内亭、台、轩风格各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人称“醉翁九景”;其中欧阳修手植梅为全国四大梅寿星之一,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碑堪称稀世至宝;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
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总面积1000平方米,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宁静。这里古树婆娑,亭台错落,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十分优美。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亭中新塑的欧阳修立像,神态安详。
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离亭不远,有泉水从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临沂、滁州的琅琊之争,使我想起了心中一直存在的琅琊的“乱”,结合网上资料。乱谈一气。
一、写法乱:琅琊,琅邪,琅玡,琅耶、琅琊,古代“琊”、“邪”、“玡”、“耶”,是通***字,“琅”与“琅”是通***字。济南泉城广场上王羲之雕像的解说词中用的是“琅邪”,以至有临沂的网友在大众论坛发贴称其写错了。而王羲之故居中题词“琅玡首望”用的是“琅玡”。苏轼给滁州琅琊山题字时写作“琅耶”,王羲之的本家兄弟《王兴之夫妇墓志》中写的也是“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胶南市产的 “琅琊台”酒,书法家启功给该酒题名时写作“琅琊台”。临沂市通达路上的广告牌用的就是启功的“琅琊台”。
二、区域乱:春秋战国时期琅琊在胶南,是齐国主要城邑和港口。越王勾践破吴后继续北上攻城掠地占领琅琊并迁都到这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胶南筑琅琊台,设“琅琊郡”。西汉时治所迁东武(现在的诸城),并增设琅琊国。东汉时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琅琊国辖有琅琊等十三城。那时的琅琊主要在北到海阳、即墨南到赣榆的东部沿海区。后来刘京看中了临沂一带,就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南部赣榆一带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并将国都迁至开阳(位于今临沂城)。从此“琅琊"便指临沂了。
三、众多“琅琊王”:东汉建国者刘秀的8个后代,曹操的2个后代,司马懿的13个后代,加上北齐2位姓高的(高俨、高恪),总共有25个人先后被封为“琅琊王”,这里指的是王侯。临西七路上的所谓“琅琊王墓”大概就是其中一位王侯的墓。这些琅琊王中的“琅琊”都是指临沂。有时也将“琅琊王氏”简称“琅琊王”,这里指的是王姓家族。
四、琅琊王氏:出过王祥、王导、王羲之等临沂琅琊王氏家族,自西汉到唐代千余年间,世代鼎贵,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被称为:“中国第一望族”。
五、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故名。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即是在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历史上,琅琊多是随着“琅琊王”和“琅琊王氏”而著称,而这两个词中的琅琊都是指临沂,可以说,一提“琅琊”二字世人首先想到的是临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滁州动物雕塑定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滁州动物雕塑定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12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