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与湖南长沙2021年竣工的湘江女神雕塑看起来颇为相似,而湘江女神雕塑又被指认和陕西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的一座竣工于2015年的雕塑“鹊桥仙”看起来很有几分相似。
这三座雕塑以弯月为基础,弯月中有横向元素设计,鲁山“牛郎织女”的横向元素是实心的白色云彩,“湘江女神”则是镂空的水波,“鹊桥仙”是云彩,三座雕塑的人物主体形象也并不相同。
印刷术发展的具体过程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铜印。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本人就是湖南宁远人,对当地的文物古迹比较了解。
湖南宁远历史悠久,就连其“宁远”这一地名的称呼,就沿用了一千多年了,在国内叫宁远的地方不止一处,但最后都重新改名了,就因为湖南宁远这个地名沿用最早,可见湖南宁远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正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才会留下许多文物古迹,最著名的要数九嶷山和文庙了。
九嶷山,属于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旅游景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自古就有“万里江山朝九嶷”的说法,舜帝就葬在宁远九嶷山,鹅皇女英万里寻夫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在书上看见过,它们的泪痕抹在九嶷山的竹林上,形成了后来的泪竹,也就是“斑竹”,这种斑竹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只有宁远九嶷山才有。
毛主席在《七律、答友人》这首诗中就写到过: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里白重衣……”
九嶷山舜帝陵虽说是现代建筑,但有遗址,留下了许多文人碑文石刻,从古至今,历代皇帝都有派人来宁远九嶷山祭奠舜帝。
一千多年前九嶷山还有永福寺,因为历史的原因,后来也荡然无存,但后来在原址上再次修建了新的寺庙,其中还有紫霞岩,是一个大型溶洞,当年徐霞客还在这里住过,九嶷山自古就被誉为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的人很多,其中就有吕洞宾。
除九嶷山之外,还有县城中心的文庙,文庙始建于宋乾德三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第二大孔庙,里面最让人震撼的是各类石雕,被誉为石雕博物馆, 其中十六根龙凤石柱,都是镂空雕刻,栩栩如生,简直是鬼斧神工,去过就会被里面的石雕技艺叹为观止,建议到了宁远必须要去里面看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1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