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城广场文化长廊里共有十二位历史文化名人,按照历史顺序他们分别是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其中令人遗憾的是,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没有出现。从入选的这十二个人中我们大概可以推测选择的标准。
首先,从朝代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就占了五位。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许多人物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延续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入选五位无可厚非。其余的每个朝代只有一位,甚至有些朝代无人入选。
其次,选中的人物包含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农学家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其定位与入选的李清照几乎重合。历史上,李清照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在宋代文坛都有很高的地位。但我们知道,李清照比辛弃疾年代要早,并且辛弃疾的词也受到过李清照的影响,正如梁乙真在《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中所说的:“至李易安出,而妇人之词乃盛。易安之词,在当时曾发生极大影响,受其影响最深者,乃其同乡辛稼轩弃疾也。”李清照的国际影响力比辛弃疾要高一些。还有一个原因是,李清照是女性,在入选的十二位历史文化名人中,其他是十一位都是男性。由此可见,将李清照与辛弃疾对比,自然李清照更加合适。
泉城广场被称誉为“济南的城市客厅”,位于广场东侧的文化长廊里,则立有12座山东名人雕塑。很多市民都注意到,这12座雕像里没有著名的济南词人辛弃疾。相反,“济南二安”中的李清照则名列其中。
这是为什么呢?是当初的建设者故意遗漏了辛弃疾?还是因为辛弃疾名气不如李清照?
要说起来,话比较长。
按设计的要求,这个文化长廊只有12个位置。也就是说,要把数千年历史中涌现出来的山东名人,挑选出12位代表出来,这意味着难度是极大的,也给当初的设计者提出了一个很难两全的要求。
现在我知道了,12位山东历史名人雕像分别是大舜、管仲、孔子、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
那么,对于这个结果有没有分歧和争议呢?答案是:有分歧,也有争议。
但也许现在的人们并不知道,当初最大的分歧和争议竟然是——大舜。
因为直到现在,对于大舜的出生地都没有最终的定论:山东人认为大舜是山东人;河南人认为大舜是河南人;浙江人认为大舜是浙江人;山西人认为大舜是山西人;安徽人认为大舜是安徽人……
很多城市都可以拿出许多证据,表明自己和大舜是老乡。
济南泉城广场里的雕塑一共12尊,分别是: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等12位山东名人的塑像及由14幅浮雕组成的《圣贤史迹图》。
山东的名人那么多,又是怎么选取出这十二位的呢?
选取的标准:
一、祖籍山东、或长期生活于山东的名人;
二、在思想、政治、军事、文史及艺术等各个领域中有重大贡献,并有世界影响的名人;
三、名人自身没有重大争议。
那么为什么没有辛弃疾呢?
在评选过程中宋朝词人只能占一个名额,是上李清照还是辛弃疾争论不小,最后经过评选,决定上李清照。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李清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辛弃疾要大。
二:李清照是女性,而其他是十一位皆是男性。女性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山东的名人太多了,而名额只有十二个,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甚至连鲁班都排在第十三名,名落孙山。可见竞争之激烈。
【闻尘杂说】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解读当下时事,欢迎关注。
济南十大地标性建筑,包含了泉城广场雕塑、济南奥体中心、山东美术馆、济南绿地中心、解放阁、洪家楼天主教堂等济南著名的标志性建筑。
其中,泉城广场“泉城”雕塑更是济南的象征和标志,快随我们来看看代表济南的标志性建筑吧。 济南十大地标建筑 济南恒隆广场 齐鲁外包城 山东国际会展中心 山东国际会展中心 济南国际会展中心
文化长廊在荷花音乐喷泉东侧,以喷泉为圆心呈半圆弧状,长150米,分三层。长廊内设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等12位山东名人的塑像及由14幅浮雕组成的《圣贤史迹图》。登上文化长廊顶层,可将泉城广场全貌尽收眼底。希望对你有帮助
1、泥塑:泥塑是济南民间传统雕塑工艺之一,用略带粘性的图制成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
2、刻瓷:济南的刻瓷早在乾隆年间就十分有名,具有书画和金石的韵味;
3、蛋雕:蛋雕指的是在薄薄的蛋壳上雕刻;
4、鲁绣:济南鲁绣是“八大名绣”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济南景观雕塑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济南景观雕塑推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118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