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据史料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时期,今天的安徽省安庆潜山市是一方小国——皖国。因为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所以在战国时期便成了楚国的疆土。虽然皖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很大的名气,也没有很久远,但是当时皖国的国君也就被称为“皖公”,在执政期间勤政爱民,国富民强,后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便将皖山成为“皖公山”,也是古南岳,现称为天柱山,安徽简称“皖”的由来也是因此而来。
皖 :字从白从完,完亦声。“白”指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白”与“完”联合起来表示“完美的白色”、“无暇的白色”。 “皖”就是明亮美好的意思。
安徽省简称“皖”,缘于皖西有绵亘的皖山(天柱山),皖水绕流其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西汉之时,衡山王、九江王造反被平息后,在今霍山县域设皖县(皖地),在今潜山县域设潜县,属庐江郡。
皖在春秋之时为国名,辖地以今潜山县为中心,治所不详(《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皖国。)汉以后沿建皖县、皖城、皖阳等县,安庆府旧治潜山为其中心,后古皖又为安庆府境而名。
皖公,安徽省潜山县的历史人物,安徽之祖、春秋时期皖国的仁慈君主。皖伯执政时,体察民情,施以德政,政绩颇佳,使皖国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度,皖伯被后人尊称为“皖公”。后人为纪念他,称皖山为“皖公山”,并择址皖山之东南、皖城以西的一座山(后尊称为“大王山”)建有皖伯庙,亦即“大仙庙”。在潜山县车轴寺出口处,矗立着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像。底座下面还写着“皖国古都”四个大字。
“八皖”作为安徽省的代名词,常见于诗词、楹联作品之中。
那么安徽省为什么又可称为“八皖”呢?
这要从安徽建省说起。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定省会于安庆府治怀宁(即现在的安庆市)。雍正十三年(1735)以后,安徽省由原管辖的七个府,三个直隶州,增至八个府(即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颍州)和五个直隶州(即滁州、和州、广德、六安、泗州)。这样,人们便把拥有八个府的安徽称为“八皖”。在中国,类似这样称谓的还有好几个省。如福建称“八闽”,广西称“八桂”,湖南称“三湘”,陕西称“三秦”等等。
“八皖”一词为何在诗词、楹联中最为多见呢? 主要与诗词、楹联需要严格对仗有关。宿松县文昌殿有一副联:“凿山外,耸出文峰,星入文昌,八皖文光射牛斗;大江中,凭临天堑,势参天半,一枝天柱拱龙湖”。作者贺欣是前清进士,那时候他就用了“八皖”一词,可见“皖”或“八皖”作为安徽的简称,由来已经很久了。
安徽省与皖产生联系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时期,西周王朝把德高望重的皖伯分封到了天柱山一带,并且让他在这里建立了皖国。皖伯在封地执政期间,体察民情,政绩优秀,皖国迅速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皖伯便尊称皖伯为“皖公”,天柱山也被称为皖山。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徽商遍地,当时的徽文化非常盛行,但是徽文化并不仅限于安徽一带,它主要来源于安徽歙县以及江西婺源一带,这就是安徽简称皖而不是徽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2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