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雕塑 > 正文

大沽炮台人物雕塑,大沽炮台人物雕塑介绍

  1. 张之洞 民族英雄?
  2.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

张之洞 民族英雄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大沽炮台人物雕塑,大沽炮台人物雕塑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强运动的倡导者?

自强运动是指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强、求富运动。

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欣、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北京,自强的主要倡导者是两个负责与欧洲侵略者办交涉的满族官员。长江下游的主要地方官也持有他们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至少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得到了京师官员——包括御史和翰林在内——的支持。

大沽炮台人物雕塑,大沽炮台人物雕塑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自换约以来,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请尚执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似与前代之事稍异。”

1860年危机时任兵部尚书、同时又是“主战派”首要人物的沈兆霖,也持这一观点。沈兆霖也对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没有为所欲为的事实所震惊。他们“仍换约而去,全城无恙。则该夷之专於牟利并无他图已可深信……尔海邦果能示以诚信,尚易羁縻”。

张之洞

大沽炮台人物雕塑,大沽炮台人物雕塑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岩,又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天津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1]

道光十七年(1837年),张之洞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中顺天乡试解元。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张之洞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1]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建立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对清末教育和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工业方面,张之洞还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11月,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著有《张文襄公全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沽炮台人物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沽炮台人物雕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