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郁孤台,姚衙前,南市街,慈菇岭,古城墙,古浮桥,客家风情园,魏家大院,灶儿巷,福寿沟,蒋经国故居,阳明书院,新赣南路传统风貌区……这些是赣州市内好玩的地方。
明末抗清名将阎应元,以一介江阴典史之职,率领江阴城十万义民,面对20万清军铁骑,困守孤城81天,清军伤亡75000人,江阴百姓死***000人,江阴城陷之日无一人降,最后幸存者仅53人,这就是著名的江阴抗清保卫战,也是清军在江南地区伤亡最惨重,***最激烈一场战斗,更是江阴百姓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作实写下光辉的一页。
图为江阴市朝宗门。
据闻江阴抗清保卫战,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先不说十八将,这三王是哪来的?正史上无任何记载,关于这场战争,清军有王参与吗,有一个,原毛文龙的部将,投降满清封为恭顺王的孔有德,他参加了攻城,如果非要凑齐三个王,还有两个,都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一个叫尼堪,一个叫博洛,但这两人当时仅为贝子身份,封王是多年以后的事了,另外,这三人都活得好好的,并没折在江阴保卫战中,所以使清军连折三王,是靠不住的。
江阴抗清三公雕像,抗清三公分别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既然流传出了阎应元领导江阴保卫战折了清军三王的说法,肯定事出有因,原因就在于一本书《爝火录》,由于满清的文字狱,导致明末清初这段历史非常模糊,存下的史料参差不齐,大多还是添油加墨的文学作品,《爝火录》是保存不易的其中一本,里面讲了江阴保卫战的过程,而折的三王就出自于此,让人跌眼镜的是,折的三王是野路子王,没有名字的冒牌货。
忠邦六角亭,为纪念阎应元而建。
叙述如下:“北兵一将,驾云梯直上,城中用长枪刺之,将以口啮刃,奋身直跃城上,一童子劈其头颅大半,堕城下,敌昇尸至游鲤山焚之,相哭失声,或云是七王也”;“八王,周身束利刃,以钉插城,缘墙而上,城中用大锤击杀之”;“一作十王,张黄盖,设高座,坐十方庵后,指挥筹画间被铳击,身三处。”这里的三王分别是七王、八王、十王,哪来的?
清统治者为怀柔江阴百姓,赐“忠义之邦”匾额,挂于城南门额,这条街也被称为忠义街。
当时攻城的清军头阵是刘良佐,此人是明朝将领,后拥立福王,清军南下时,刘良佐带领十万部众降清,成了清军马前卒,而这三个王就是当年刘良佐在军中,自己给部下封的几个草头王,如前面《爝火录》所讲的,江阴保卫战清军攻城时,七王被一孩子劈死,八王上墙后被锤死,十王被火铳击中,尸骨无存。所以,江阴保卫战连折清军三王,事实虽没人们心中所想,但用在江阴百姓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上,这无可厚非。
阎应元,抗清三公之一,率众于江阴血战81日,对清兵造成不小的伤害,让当时的满清统治者认识到了汉族普通百姓的力量。但所谓的三王十八将就是文人杜撰了。
在江阴起事前期只有刘良佐的部队,而刘良佐本人只是江北四镇之一,降清后地位并不高。后期孔有德,博罗,尼堪等人帅部前来,而这些人除孔有德是王爷,后两人当时只是贝勒,并且后面史书中也都有出现,并没有战死。
满清入关中战死的高级将领其实只有李定国的两撅名王,阵斩尼堪,逼孔有德自焚。并且满清入关后,除了对李自成时期八旗还算主力,左良玉和江北四镇投降后,八旗基本上都是压阵,所有大战的主力基本都是***了。
我知道,先原江北四镇的刘良佐,久攻不下,后博洛,把孔有德带炮兵来才攻破的,清军方面刘良佐的汉奸军基本死完,此战后刘良佐就没下文了,兵没了,满人后面找个理由杀了他的。另外死了不少满洲将官!三王估计就是上面三位了,但当时没有战死的!汉奸永远没好下场的,由其是向刘良佐,郑芝龙之类!缅怀江阴英烈![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1645年,清军南下,颁布剃发令,让***身心上受到极大侮辱。面对清军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诏令,江阴军民喊出头可断,发不可留的口号,推荐陈明遇为义军首领,陈明遇又举荐典史阎应元为守城统领,江阴军民同仇敌忾,商人程璧献出十七万五千两家财,守城军发明药箭,箭头敷药中者立死。全城做好守城准备。清军派降将刘良佐劝降,阎应元义正辞严回答,有降将军,无降典吏。清军集结二十四万大军,配备大砲多次攻城均被击退。江阴保卫战坚持八十一天,城陷后全城军民展开巷战,阎应元不屈战死,陈明遇被俘殉难。清军开始屠城,全城仅剩五十三人幸免。江阴军民坚守城池,共击毙清军三王十八将七万五千有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5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