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桐县的大槐树是中华民族的根,它像征着人类起源的摇篮。每年都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寻根问祖。在当地***和爱心人的照顾维护下,槐树的四周修建的围栏上!树身树枝上挂满了前来寻根人的祈福留念的红色彩带。
我是安阳一个民间古树保护协会的。2001年去过洪洞大槐树,现场有一个水泥包裹的死了槐树树干,树龄约200多年左右,旁边一活棵说是死去槐树的根萌发的,目测有50-80年左右。别的没有古树,现在的巨大古树是***的,水泥做的。
大槐树早已无存,至今所见的槐树是老槐树根生子,或者是子生孙。我家的族谱记载明确,第一句便交代说:吾祖乃山西人氏也,大明中年……迫于生计,吾祖携三子始迁范县数月,后迁……。大槐树歌好多人都会吟唱:问我祖先哪里来,***大槐树……。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先生,他曾在山东某报的整版,写过明朝移民的专题。从那时我才知道:告别大槐树背井离乡的,不止我的先祖们,还有更多人的先祖们。 他们被迫流落他乡,重建家园。大移民持续了很多年,先祖们被迫分散到了各地,但他们唯能记想的只有大槐树了! 大槐树是游子的故乡,是见证悲欢离合的祠堂。它身躯尽管枯老,但它恩荫未亡;它深藏情根,根发新芽。无论岁月沧桑,它不计春回雪藏;它是一棵树,是先祖们奉为神灵的树;它承载的不止于那段悲史,更寄托了无尽的哀思;没有根糸,何来勃发?只有扎根,方能发芽! 大槐树的根尽管卑伏于贫壤僻地,但它不***,不抱老。日夜翘首,时刻牵挂着异乡的游子……让我们替先祖们祝福吧,天老地老情未了!愿大槐树长青,愿先祖们安眠!
很小的时候,就听家里老人说我们祖上是从***大槐树迁来的,洪洞大槐树就在心里扎根了。后来长大离开家,曾遇到过一些山西人,尤其是去年遇到一个***县的哥们,跟他聊起了大槐树。他笑笑,说一个符号而已,劝你别去看了。
1.大槐树移民是咋回事?
明朝初年的大槐树移民,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一次官方组织的移民***了。持续时间长达50年,涉及1230个姓氏。据统计,今天13多亿人口中,至少有1亿人是当年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次大规模移民呢?
中华大地经历了元朝近百年残酷野蛮统治,加上各类自然灾害,元末明初的几十年战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中原地区的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已经十室九空,连地都没人耕种了。
这时的山西,却因为没有作为战场,加上又风调雨顺,人口增长很快,且有大批灾民涌入。为了恢复生产,从朱元璋开始直到儿子朱棣统治期间的50多年里,不断从山西强行迁移人口去京、冀、豫、鲁、皖、苏、鄂、湘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
2.当年大槐树今何在?
当年大槐树的位置,具体在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根据史料记载,这颗大槐树是汉朝时栽种的,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在600多年前的那次大移民***发生时,已经是一颗有着1200年历史的古树。由于树龄长长得又茂盛,周边人们都将大槐树作为地标,后来在移民后随着岁月久远,人们可能已经记不得自己的故乡具体在洪洞县哪个地方,但是都记得那棵大槐树,所以洪洞大槐树就成了1亿人对先祖的标记。
至今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 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口口相传,不忘自己的根基,祖辈之所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非常著名的明代移民的故乡,600余年来,大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成为了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而最能后代表家乡的,大概就是这洪洞的大槐树了。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虽然伤痕到处都是但是任然不失风骨和气节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虽然树木活的时间很长,汉代古槐已然消失,同根孳生的二代古槐也早已成枯干,但第二代新槐正枝繁叶茂,充满生机,如同移民子孙的不断的生生不息。
虽然这些人因为那是候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家乡,但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家永远是不管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地方,所以每一个洪洞人,虽然第一代移民带走了遗憾,但是后来的人也会回来把这个遗憾填上。
首先,为小女孩不幸去世表示哀悼。
天下之大莫大过生命。一个花季少女为了美试了一下衣服,却不幸阴阳两隔,去了阴间,确实令人哀伤。
这件事情也再一次为小商家小企业敲响了安全警钟,更值得不认真工作的人思索。
我们在日常经常会看到工作马马虎虎的人 也经常看到只重表面文章的人,这些人工作起来得过且过,对于以后的隐患不管不顾,不去思考,结果因为一点点懒惰,因为一点点成本节省,酿成惨祸,这种事情不胜枚举。杜绝此类事情,需要综合治理,关键是追责要到位,赔偿要到位,管理要到位。
至于这件事情,商家如何赔偿,以及商家如何追责,我们拭目以待。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小靳庄有一种情怀。和大寨一样,当年艰苦奋斗建设家乡,以苦为荣,苦中做乐。我们在学校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吃忆苦饭,做好人好事。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了,有那一代人艰苦付出打下的基础。我觉得小靳庄值得一看。
你好,感谢邀请~我是一名自驾游爱好者,分享旅途见闻、讲述真实经历,解答旅游相关问题。
宝坻这些年在活跃乡村旅游方面,没少下功夫,沿着箭杆河、青龙湾河、潮白河,发展了一批特色旅游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牛庄子村以葫芦文化为特色,现在叫葫芦小镇;小辛码头村以稻田观光、千年古渡为看点,招揽八方游客。但小靳庄比较特殊,这里没有什么风景或者文化可供欣赏了解,有的只是上世纪那段回忆。
上世纪中后期,天津有两个村子闻名全国,一是静海大邱庄,二是宝坻小靳庄。大邱庄就不用赘述了,这个都了解;小靳庄出名是因为产粮和样板戏。
当时北方农村粮食亩产量都不高,小靳庄的土地尤其差,大片盐碱地上产不出多少粮食,还不够自己吃。但经过挖河清淤等一系列治理后,亩产粮食破天荒达到了400斤,这个成绩是足以为傲的,也因此而闻名全国。
那个时代没有流行歌曲,***活动更是少有,人们茶余饭后除了侃大山,就是唱戏了。小靳庄村民生性活泼,***都能唱,举办的文化活动也以唱戏、赛诗为主。因此,小靳庄的样板戏随着粮食高产,先后在全国出了名。
现在的小靳庄,以上世纪那段历史为引线、以样板戏为特点,打造成了特色旅游村。主街道两侧的屋墙上,绘有当时流行的戏曲画面,有的我也能认出来,比如:沙家浜、白毛女。
最有特点的是农家院,牌子和标语内容,都是现在外边看不到的。我去的时候,农家院里停了不少车辆,牌照有南京、大同、徐州等等,客人来自南北各地。在不具备当今主流旅游***的乡村中,能有这么多游客,这点让我无法理解。可能这就是时代隔阂吧,没经历过那段往事的人,不会明白老一辈人对那段历史的感伤或者情怀。
那么小靳庄值得一去么?我想:这应该是因人而异。不管持何种态度,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小靳庄都会唤醒他们对青春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5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