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民间的各种起义一直不断,像贯穿始终的白莲教,尤其是中后期的太平天国,影响巨大。而捻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存在甚至比太平天国还要久。
开始时间更早的捻党
其实捻要比太平天国还要早。大约在嘉庆时期,他们就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活跃,当时还只是秘密组织,称为“捻党”。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安徽毫州的捻子首领张乐行(字洛行),占据雉河集(今涡阳县)起事,这一天标志着捻军正式成立,此时的天平天国已经进入湖南。也就是说,捻虽然成形较早,但真正的起义是晚于太平军的。
在之后的三年内,各路捻军开始起义。包括刘老疙瘩、李月等捻军首领。咸丰五年(1885年)六月,各地的捻子首领开大会于雉河集,祭告天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一致反清,并与太平军合作。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称为“沃王”,但只是“听封不听调”。
南征北战的捻军
对于捻军,清廷是不能听之任之的。自捻军起义起,便不断的镇压。捻军的势力比较有限,北上受到挫折,所以一直在淮河南北地区作战。
同治二年(1863 年),雉河集被曾格林沁攻破,捻军首领张乐行被俘牺牲。捻军遭到重大打击,张宗禹、任化邦等部突围,转战于河南、山东一带。第二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天国余部与捻军合作继续反抗清廷。同治四年(1865年),联军大破僧格林沁,并击杀之。
之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开始接过镇压义军的大旗,结果也是不甚理想。直到李鸿章领军后,捻军的形势不佳,于是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军两支。这就是东西捻军。
捻军的失败
正式的定义是“民间秘密组织”,与农民起义性质不同。
“捻军”发渊于淮北地区,正好在黄河与淮河之间,这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发洪水,黄河与淮河都发。所以此地虽然是平原,但并不能好好种地,没吃的,就去抢有“粮”的大地主家,这就是淮北的游民文化。
游民迫于生存压力,居处也不固定,干的活就是一些非法与合法的勾当。比如当私盐贩子,捻军的首领张乐行就是靠贩私盐发家。
由于地理环境,淮北地区会形成为村社为主的武装力量,在些像《水浒传》中的曾头市,祝家庄一般的庄子——一种中小型化的碉堡。
这些民间武装力量称为“捻”,这些捻不光是守卫自己的村社,也会去抢劫其它力量不足的村社。力量壮大后,“捻”内部就会有“规矩”去制约他们,比如某次抢劫抢到的东西,会分给一些无依无靠的妇孺,一些被抢的人,要解决问题就会去找当地的“捻首”。
比如捻首张乐行就是私盐贩子出身,为了乐善好施,走投无路,就可以去投奔他,受了欺压,也可找他做主。张洛行凭借这种发钱行为,在淮北地区有极大的名气,当地有民歌“张老乐,会说做,四面八方送烙膜。”
但是张乐行并不是穷苦农民出身,张乐行家不穷,相反他家族还有许多“佃户(投奔张家的人)”,只是种不了田,就随他当护私盐的保镖,收过路费。
捻军就是用这种方式,填补了“皇权不下县”的权力真空。
张乐行在起义前,最大的***就是带着数万人围攻永城县,救出被永城县关押的兄弟们。
而捻军起义,主要是被地区团练给逼的。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本来出外抢地主粮食的地主会搞武装成团练,且勾结官府,对张洛行贩私盐的兄弟开始打击。捻军为了生存,聚集更大的力量去抢地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6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