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题主完全可以去询问度娘,根本没必要在头条提问,纯粹太闲了。不过既然问道了,在下就略略作答一下。
所谓民族英雄,是指为捍卫国家的领土安全与本民族的自身利益与外敌做斗争的英雄人物,
有明一代三百年,出现了众多的英雄豪杰,他们统帅雄兵,与外敌作战,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豪情悲歌。明初的有徐达常遇春,他们从元朝手里收复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明朝中期的于谦,保卫北京,为大明江山的定固做出重要的贡献,
以及抗击倭寇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由于年代久远,这里不对他们做过多的叙述。
而到明末时期,诞生了极其多的风云人物,由于时局的变化, 满洲兴起,之后半个世纪产生了极其长远的影响。先后有一系列的朝廷将领阵亡或者间接死难,最出名的有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以及卢象升孙传庭,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材。包括北京失守后南方朝廷的李定国,郑成功,这些都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
一个国家的民族英雄是一个时代正能量的核心,往往能在危机时刻提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平年代同样有我们的民族英雄,虽然没有战火硝烟,他们在一线为一个国家的前途而奋斗,比如这次的疫情。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自己就是民族英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元璋和他的明军解救了整个***,历代得国之正无如明朝者。朱元璋时代的战将徐达、常遇春、蓝玉都应该是民族英雄。此后的永乐、宣德皇帝,维护汉族尊严和人民不受北元再次欺凌也是功不可没。即使后面正统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也是不失尊严。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戚继光、俞大猷消灭了倭寇,以及后期对女***的作战之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将领都是民族英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代君臣真正实现了这点。
知识浅薄,就说两个大家都知道的吧😂
关键是民族英雄可不是谁都能担的起的,不是随便打打仗啥的就说他是民族英雄。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丝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首《石灰吟》表现出来了于谦的为官气节和远大志向,怎么说呢。搁在今天就得这么形容于谦:他两袖清风,视功名如粪土,是一个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爱国官员。
于谦(1398—1457)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就入朝为官了,当时于谦高中,进士及第可见他的学识非常厉害,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下,于谦显然已经具备了步入仕途的资格,于谦刚直不阿是个当清官的好材料,因此朱棣也有心培养磨练他,后来他又受到了宣宗的赏识,为官清廉,多次担任外省***。
后来,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这时正好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就是这么赶巧,于谦此时被召回京仿佛就是天意,他就是被上天选中拯救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因为正统十四年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明朝中央军数十万的主力部队都被小皇帝赔在了土木堡,北京只有几万弱军,土木堡离北京城又不是很远,所以蒙古人很快就会兵临城下。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满朝廷的官员都主张放弃北京,朝廷迅速南迁,你能想象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挺身而出说“敢言南迁者死!”的气魄吗?当时于谦这句话说的铿锵有力,守卫北京的主张绝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的鲁莽,而是他清楚这其中对于明朝这盘大局的利弊。
幸而孙太后没有昏了头,她力排众议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掌管整个北京城的防务,于谦也没有辜负明朝朝廷的期望,别人不敢为而为之,保家卫国,抵御瓦剌,成功的守住了北京,赶走了蒙古人。于谦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这个时候,为大明王朝强行续命,保证中华腹地的安全,保住了大明千千万万个百姓免于战火,于国于民他都是功臣,所以说他是民族英雄一点不为过。
戚继光是明朝步入16世纪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又一个力挽狂澜的人。
他的出身要比许多人好得多,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承袭了父亲的官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在当地可不小,虽然承荫为官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戚继光有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6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