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邯郸这个历史小城,我不甚了解,只知两个与其相关的成语,其一是邯郸学步,另一个是一枕黄粱。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讲的是,据传说,赵国人走路的走路姿态,特别优美大方。邻国的人们,往往表示羡慕。
燕国的寿陵,有几个少年,相约到赵国去学习走路的姿态。他们一同在赵国的国都邯郸,专心观察往来行人,竭力模仿他们的动作。可是结果很不妙:这几个少年,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态学会,反而把自已原来走路能力也失去了。他们后来简直是爬着回去的。
一味摸仿别人,而忘了自已固有的长处,因此,不但没有吸取到别人的优点,反而出了洋相,这就叫做“邯郸学步"。
这好比有人只从形式上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而忽视自已的特点,不结合自已的实际,其结果往往难免和“邯郸学步"一样。
这个成语与"东施效颦"的意义相近,其含义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狗“
成语"一枕黄梁"的典故,只是发生的地点是邯郸而已,其它沒有什么联系。[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我仅知道邯郸有下列十五位名人:
徐惠彬 院士,金属材料专家。1959年7月6日生于吉林大安市,原籍邯郸武安市,1982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1992年获得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航空航空大学校长,全国政协13届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万泰 院士,高分子化学家。1956年10月1日出生于邯郸市成安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6年获得瑞典***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仼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仼。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邯郸,一座三千多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邯郸也是一座盛开成语之花的城市,有着1584条相关成语;邯郸,还是太极之乡。
战国时期,邯郸是赵国都城,魏县也曾是魏国初时的都城。后世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是以邺城(邯郸临漳县)为都城;北宋时,大名府是北宋陪都;清代时,大名府是直隶省第一省会。另外,窦建德的大夏,刘豫的伪齐都是在邯郸境内建都。
在这数千年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邯郸也有着很多的历史名人,以及太多太多的故事。
邯郸最早的一个名人是女娲,传说中女娲挥泥成人,炼石补天的地方就是邯郸。在邯郸市涉县中皇山上有一座娲皇宫,这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华夏祖庙”。
到战国时期,是邯郸名人最多最出众之时。这是因为邯郸是赵国都城,历代赵王都是邯郸人,而最出名的就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中国第一个创建了骑兵的帝王,也开创了中国军事变革的先河。
在即位之后,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让赵国实力大增。这一改革的意义很大,赵国也是因此收服林胡、楼烦,拓地千里,并修筑赵长城巩固边疆。可以说赵武灵王是当时最有资格一统天下的雄主,***也曾评价赵武灵王是自黄帝以后的第一雄主。
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传记。大家都知道邯郸是成语之乡,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比如,邯郸学步,毛遂自荐,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胡服骑射,黄粱一梦等等,据说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1000多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笔者最喜欢的是胡服骑射的故事。如今,胡服骑射的雕像就在邯郸出高速进市区的转盘处。
说到胡服骑射,就不得不提到赵武灵王这个伟大的君王。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国力赢弱,外患严重,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扰,也为了应对周边严峻的周边环境,决定进行改革。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只要推行改革都会面临处处困难。赵武灵王要推行的强国之路是穿胡人的衣服,练习骑射。那时候,中原这些国家都是穿肥大宽松的衣服,少数民族的胡服肯定被这些国家贵族看不起,穿胡人的衣服认为是可耻的事情,是对人的羞辱。可想而知,这项改革推行起来有多困难。最终赵武灵王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严明的纪律改革成功,使赵国走上了强国之路。赵武灵王的改革进取的精神广为流传,在以后的历代都备受推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6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