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雕塑 > 正文

校园主题雕塑田,校园主题雕塑田径图片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会建在杨凌?
  2.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什么会建在杨凌?

因为关中盆地从西至杨陵南北山距不远不近,南有秦岭、过渡南塬、渭河滩、北向过渡水地、半干旱地、塬地、旱地、北山地。各种地貌相对集中,上世纪30年代,因战乱、瘟疫、天灾,此地地广人稀。西北农业急需提高技术推广。选择此地主要是以上原因。

建在杨凌,五千年前就决定了。

陕西老乡、***元老于右任、杨虎城,又做了天选之择。

校园主题雕塑田,校园主题雕塑田径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建在杨凌,是对中华五年前来农耕文化的致敬和华夏民族勤劳精神的继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历史可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创办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担任高级官员。

校园主题雕塑田,校园主题雕塑田径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陕西蒲城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在杨凌,要感谢于右任和杨虎城

校园主题雕塑田,校园主题雕塑田径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元老于右任和杨虎城都是陕西人,有陕西人情结,最主要的是当时陕西关中称得上天下粮仓,杨陵当时隶属武功,武功是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发祥地,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农业远古的时候就是这里繁衍而来的,也就是说远古的时候,先民就是在杨陵开创了用***种植谷物作为食物的先河。

有三点.第一是因为这里是隋文帝杨坚之墓

第二这里是关中平原.,在那个战乱时代这里比较平和,比较安逸,西北五省逃荒大部分都在关中地区躲辟.日本军队也打不到这里来.可以保存国脉,续养人气.

第三点杨凌这里有山,有丘陵,有水地,包括沼泽地,干旱与环境以及地利才造就了杨凌.

1.西北农林筹建委员会中有一人叫焦易堂的是陕西武功人,他给其他委员讲述了武功发展农业的历史及区位优势;

2.当时还未建设的西宝铁路***两年后在武功设站,当时的武功站就在现在的杨凌,因而交通好便于招贤纳士;

3.杨凌是一块风水宝地,隋文帝陵墓在此。西农选址的张家岗背靠陵墓,头枕渭水。地势天然的分为三个阶梯,适合搞农业实验

4.民国廿八年发生旱灾,关中地区饿殍遍野。地价因此很便宜,据说当时杨虎城在武功一下子为筹建中的西农购买了2万亩建设及实验田;

5.经筹备组考察,杨陵比省内其他地方更适合建设农业大学。

最后,于右任、戴季陶、杨虎城等15人都建校于此,上报国民***高教部批准。解放后陆陆续设立了一些科研院所。本来想搬到大城市。但当时毛主席鼓励农业大学应该建在农村。到了改革开放后,也因为已经做大,再没有搬到大城市。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后结局怎样?

晚清时期,因为列强入侵与清朝内部的各种天灾人祸,引起了很多的农民起义,而捻军就是其中比较强悍的一支,与太平军的性质是差不多的。

“捻”来源于皖北的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

皖北一带的民间,有一种风俗,就是将纸张捻起来用油脂点燃,然后用来做法表演,据说能够消灾避难祛除疫病,人们把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称作是捻子

刚开始的捻子向村民们募捐香油钱,可后来就开始勒索,与盗贼没啥区别。

晚清时期灾荒频繁,所以捻子当然也就越来越多,当地“居者为民,出者为捻”,清朝将这些人称作是捻匪,在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地,非常普遍。

清咸丰二年,皖北发生大规模的旱灾,当地的捻子越来越多,亳州人张洛行与龚得树等人趁机聚集大量的捻子,攻破河南永城。

也就是在这一年,捻军以反抗清朝为名,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活动

捻军在北方势如破竹的同时,南方的太平军也进军非常顺利,先后攻克江南诸多重镇,眼看着太平军兴起,捻军纷纷响应,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捻军,太平天国同时期另一支民间武装!

活动于鲁,豫,苏,皖一带,鼎盛时人马超过二十万!“捻”是淮北一带方言,意思为“一伙,一股”,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军张皮绠斩杀于麦田,震惊清廷,从此捻军声名大震!

捻军最早源自“捻子”,是皖,苏一带一种民间艺人的称呼,他们烧油捻纸用来作法,节日时聚众表演,平时为人驱除疾病和灾难以牟利。

但后来,有些“捻子”却做起了勒索恐吓的勾当,甚至是***财物,于土匪无二,百姓多为厌恶!

越是在饥荒的年份,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逐渐的,“捻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艺人,而是三五成群的土匪杆子!

1852年时,皖北一带接连大旱,庄稼歉收,张洛行、龚得树等结捻聚众万人攻占河南永城。并在11月于毫州起义抗清,众人推举张洛行为盟主,歃血为盟,号称“十八铺聚义”。

1855年,捻军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并在1856年接受了天王洪秀全的册封!

1863年3月,张洛行被叛徒出卖被俘,送至清军大营后被害!

在1865年,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

并利用地形,“画河圈地”,慢慢合围捻军!

后来,捻军内部分裂为东、西二捻,最终在1867年,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则被李鸿章所灭。

一提起太平天国,哪怕是并不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喊出洪秀全的名字。但一提到捻军,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

作为与太平天国的同时期出现的反清农民武装,捻军在历史上,活跃了近十五年。其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了二十多万。但由于太平天国的名号太响,捻军虽然曾经完成过斩杀清朝亲王的壮举,但他们的事迹却被埋没在历史之中,语焉不详。

(捻军旧照)

那么,这支能斩杀清朝亲王的捻军,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

所谓“捻”,本来是一句淮北方言,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军最早起源于捻子。他们本来是专门以点燃油脂和油捻纸作法,替别人驱除疾病和灾难的神棍。年成好一点的时候,捻子只是向乡亲们募捐香油钱来做油捻纸。不过,一旦遇到荒年,捻子便开始以神灵的名义,向乡亲敲诈勒索。清***将他们统称为“捻匪”。

1851年,捻子开始在南阳、唐河等地聚众起事。

本来一开始,捻子的人数并没有多少。但由于当时饥荒不断,各地的贫苦饥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因此到了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

有清一代,民间的各种起义一直不断,像贯穿始终的白莲教,尤其是中后期的太平天国,影响巨大。而捻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存在甚至比太平天国还要久。

开始时间更早的捻党

其实捻要比太平天国还要早。大约在嘉庆时期,他们就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活跃,当时还只是秘密组织,称为“捻党”。

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安徽毫州的捻子首领张乐行(字洛行),占据雉河集(今涡阳县)起事,这一天标志着捻军正式成立,此时的天平天国已经进入湖南。也就是说,捻虽然成形较早,但真正的起义是晚于太平军的。

在之后的三年内,各路捻军开始起义。包括刘老疙瘩、李月等捻军首领。咸丰五年(1885年)六月,各地的捻子首领开大会于雉河集,祭告天地,公推张乐行为盟主,一致反清,并与太平军合作。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称为“沃王”,但只是“听封不听调”。

南征北战的捻军

对于捻军,清廷是不能听之任之的。自捻军起义起,便不断的镇压。捻军的势力比较有限,北上受到挫折,所以一直在淮河南北地区作战。

同治二年(1863 年),雉河集被曾格林沁攻破,捻军首领张乐行被俘牺牲。捻军遭到重大打击,张宗禹、任化邦等部突围,转战于河南、山东一带。第二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天国余部与捻军合作继续反抗清廷。同治四年(1865年),联军大破僧格林沁,并击杀之。

之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开始接过镇压义军的大旗,结果也是不甚理想。直到李鸿章领军后,捻军的形势不佳,于是河南许州(今许昌)分军两支。这就是东西捻军。

捻军的失败

与太平天国同时期,在北方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人数众多,有20多万人。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打得清军丢盔弃甲,不可一世的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也被他们伏击全歼。那么,他们到底是谁,是一个怎样的组织,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神秘的组织。

他们就是清末大名鼎鼎的捻军,只是在同时期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的光芒掩盖下,很多人并了解捻军这个特殊的组织。在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的时候,那一次不都要搞一点封建迷信,捻军也不例外。太平天国是拜上帝教,而捻军则是一群乡间的神棍组成出来的。平时,他们出门在乡间利用封建迷信骗点钱,而在灾荒年,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进行迷信宣传,揭竿而起。

捻军最初是在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骗点香火钱。而到了1851年,又是一个饥荒年,捻军在豫西南的南阳、南召、唐县(今唐河)等地揭竿而起,攻城略地。1855年,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加入捻军。捻军到达了顶峰,淮河南北,遍地都是捻军。

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并且建立了五旗军,人数巅峰达到20余万人。1856年,捻军与太平天国合作,接受天王洪秀全封号,但实际上是“听封不听调”。但是不久之后,捻军内部因意见不合,走向分裂,张乐行南下配合太平天国,而大部分捻军返回淮北。1863年3月,清朝的僧格林沁亲王攻下亳州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当时分裂后,北上的捻军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给予了清军沉重的打击。1864年6月1号,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和太平天国余部合并为联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州埋伏,全歼穷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清朝震怒,倾全力对付捻军,清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被左宗棠所平定,东捻被李鸿章所灭。

1868年,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的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捻军起义说白了还是一个老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局限性,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分兵作战,作战指导盲动,导致被清军逐个击破,最终落得了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校园主题雕塑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校园主题雕塑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