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经历了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结构。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花岗岩洞穴与孔道。
黄山的成因应该是巨大的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形成的吧!
传说从距今约8亿年的震旦纪开始,海水绕过晋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从东南方向进入黄山地区,黄山这是黄山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首次露出海面。
在经历了5000万年的相对稳定后,到了石炭纪,柳江运动又引海水卷土重来,黄山地区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质专家曾在黄山脚下谭家桥等地发现三叶虫化石,证明黄山地区4亿年前确为海洋。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最终结束了黄山地区漫长的海侵历史和海相沉积,从而进入了陆相地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侏罗纪以后,影响遍及我国的燕山运动,以强烈频繁的活动,不断地改造、雕塑着黄山地壳的地貌。
黄山,主体成分及岩石性质为花岗岩,而花岗岩为玄武岩的一种,大约几千几百万年前,黄山一带为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那时还没有中国大陆南部地区,后又经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挤压亚洲板块,地形抬升,海水退去,又经百万年风化和日晒雨淋,黄山才形成今天的形态与状况。
黄山的形成源于上亿年前的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被称为“燕山运动”。在那个时候,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和俯冲,使海床爆发,使大量的岩浆从地表涌出,从而形成了黄山的粗坯,并且经历了第四纪冰川运动的洗礼。
据北宋康定元年(1041年)重修太平院碑记载,普通元年(520年)梁武帝派著名雕刻家司马达前往日本进行佛像雕塑和经教推广,司马达沿秦时古官道东渡日本路经窦家头村(今西、北黄山村之间),见村东四野开阔,后有靠山前有照山,遂协助云游僧侣修建寺庙,并亲自雕塑佛像,取寺名为井寺,后来在寺内打井打出金色土质,更名为金井寺。
金井寺当时香火很盛,附近百姓求雨、祭祖、祈福等多来此地,据说十分灵验,久而久之声名远扬,方圆百里名气十足。当地流传“草场庵、石马滩、金井寺、永乐山”、“南有灵隐寺,北有金井寺”等说法。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周围百姓投资,又在原址重修庙宇,称为太平院。据说当年文登县选县址时曾看中此处,后因称土重量不足,县址改设文城。当地有“先有太平院,后有文登县”一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