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学博物馆位于西泠印社内,在孤山脚下,旅客比较忽视这个地方,建议喜欢印的朋友真心不要错过,可以多见识一些实物文献,开阔视野。
一、印学博物馆
印学博物馆位于美丽的西湖边,与保俶塔隔湖相望。馆内有众多精美时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印学厅”中,展示的是印谱的集辑和篆刻家们的印学论著,其中的《集古印谱》、清汪启淑《飞鸿堂印谱》、清陈介祺《石钟山房印谱》等都是珍品。对印学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具有文化底蕴
中国印学博物馆是由西泠印社筹建的我国第一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书写着近代印学史的辉煌。以数千件实物,完整的序列,向人们展示了印学发展史及中国的印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宜人的自然风光相融合,使之成为一座国家级的园林式博物馆。
三、很有人文景观
这里算是西湖景区非常著名的一个人文景点了,之前的印学***在西湖边有这么块地方, 专门研究印章印学,实在是文人雅士才能有的情趣,这里还是值得一看的,里面的风景也很好的。
四、也有自然风光
顺着蜿蜒的石径,登上孤山山颠的平台,极目眺望粼粼波光的湖面,湖面上二三帆影和数处小岛,西泠印社内星罗棋布的50余处景观,楼馆亭阁、摩崖石刻、印人塑像,“八百里湖山尽收眼底”。文泉池壁上“西泠印社”四个擎窠篆书,喷薄出秀雅的清芬,千年古藤伸展着书法的韵味。这自然风光与艺术境界的相互交融,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过西泠桥,便是孤山。在小桥左前方的孤山脚下,可见一栋两层的小楼。小楼下,有一块巨大的汉白玉印石,上有“中国印学博物馆”七个大字,题字人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
位于孤山后山路10号的这幢楼房,如今已是百年大社---西泠印社产业的一部分。而关于它的前生,今天已很少会有人去留心。
事实上,这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原本是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的房产。1932年夏,在湖州莫干山避暑的杜月笙,委托已居住在杭州的《申报》开办人史量才,帮忙物色下地块,想在西湖购置房产。
不久,就看中了位于西泠桥畔的这处产业,并很快买下,改建成为了一处面积达330平方米的建筑,取名为“寂庵”。不过,在民间还是将它叫做杜庄。
杜月笙从上海运来了大批贵重家具,精心装饰了这座豪宅。而后,杜大佬在这里金屋藏娇,让他的二姨太陈国英居住在了这里。
据传,这位杜家的二姨太,出身***,15岁就嫁给了杜月笙,还连续生下了三个儿子,深得杜老板喜爱;同时,杜月笙还将这里作为他在杭州的一个活动场所,用来笼络各色人物。
解放以后,杜庄成为了国有产业,做过办过楼,一度还是秋瑾史迹陈列馆。1999年,经过重新打造后,成为了中国印学博物馆。
杜庄就这样一不小心,成为了一处展示和保护国学文化的重地,这也算是它最好不过的归宿了!
更多旅游资讯请关注本号。
“诗与远方”是著名的网络语,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与”现实和苟且”相对,指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是一种期待、憧憬,也是一种向往和追求。因人们为现实和苟且桎梏困扰久了,所以这句话一出现,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一时成为广为流行的网络用语。
诗与远方”是一种理想,看起来与”现实和苟且”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实际又是相互依存。忍受不了世俗的困扰,克服不了现实中的痛苦,活着都谈不上,又何来高雅、美好的诗与远方呢。
理想的美好生活本身,应该是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高度满足,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实现,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状态,很难用图来表现。
如一定要用图来表现,那就是一种朦胧而抽象的美,一种能感觉又说不清的意象。如绮丽的水波、飘渺的云雾、瑰丽的霞光、梦幻的远山……
这只是说“诗与远方”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其实每个人对“诗与远方”的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表达形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我归纳可以用三种方式表达:
一是具象式表达,表现的主要是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感,如欣赏美景、美色、美食、美文、美声等的情景。
二是神态式表达,表现的是一种对美的憧憬、向往的神情和姿态。
三是意象式表达,表现的是一种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是一种内心感觉与外在形象的交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