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否换匾一事,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都觉得理由充分。但从博物馆功能定位、受众角度看,我非常支持换匾!
恩格斯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博物院(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之地。同时,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应该承担的文化及公共责任——典藏文物、传播文化、开启民智、唤醒精神。
博物馆在当代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建设管理要更加注重适合大众学习,力倡博物馆的公益性和文化共享,切切实实让博物馆成为一座适合民众学习的“大学”。
民间受众主要包括处于文盲、半文盲具有有限的识字能力几乎不从事智力劳动的受众。同时那些十五六岁左右年龄的少年中小学生也归为此类。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较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之一。
普通受众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一般是指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从事一定工作的受众。他们有一定的参观欲望与需求或者出于教育孩子、陪伴友人、休闲***的目的经常到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信息传播服务。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最为众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精英受众。这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受众。
显然,博物馆面对的更多的是民间受众、普通受众。他们对书法的知识水平多数较低。要想真正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的生活,“亲民”必不可少。对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策略,博物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如医生看病一样“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匾额被误读,发生如把"山东博物馆"误认为"山东***馆"、"山东***报"等的笑话。不是博物馆和书法家的错,更不是大众的错,而是没有“对症下药”的错。
纵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院(馆),其题名都是非常大气、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中国最早创建、跻身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以及“河南博物院”等等,其题名都很“亲民”。
因此,博物馆不是小众传媒,不是面向精英 , 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中的大众传播媒体。 所以, 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者, 必须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考虑最大多数的受众。因此,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
应该换,这类面向大众的匾额就应该让大众看得明白而不产生误解。如果是书法展览,任什么字体都可以接受,因为那是艺术,受体是小众。而博物馆的匾额受体是大众!弄一个大众看不懂的东西,你是炫耀自己有文化还是嘲笑大众没文化?比如兰州车站的那个小脚兰字,有多少人看了以后会联系到这是什么字体,从而赞叹?大部分,绝大部分人心里会想,兰州这是怎么了,写个字都不伦不类。山东有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那一个不比写***馆的“铮铮铁骨”强百倍!换了吧,早换早清心,晚换多恶心!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没成想,却被小妹好一顿数落:“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再者,山东博物馆的牌匾,挂在那里好多年了,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什么时候开始有非议了呢?
自然是近几年的事,被网上的好事者,以玩笑的心态,进行低俗的炒作,也不排除有人为了流量,故意用恶俗的曲解吸引公众眼球。
本来好好的书法,被人拿来开涮,迎合的是不怎么高级的趣味。如果被网友的恶搞裹挟去更换牌匾,其实是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双重悲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