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恢(1357一1457),字汝弘,號文峰,連江縣郊江南鋪人,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年),父名道應,母鄭氏。恢年僅4歲便被棄養。繼母陳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轉娘家精心護育,教導有方,終成大器。
恢自幼好學,隨前輩明遠孫學古文詞,24歲中鄉舉,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赴京會試,成績優異。在殿試制問「羲禹河洛象數」時,條對詳明,選拔為一甲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編修。正統元年(1436年)恢被提拔為侍讀,充經筵講官,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進講時對忠邪治忽關鍵問題,反復陳說,深得皇帝器重。
......(略)
趙恢長於文史和詩詞,著有《國史拾遺》8卷,《釐正集》6卷、《出使錄》等。
趙恢的成功經驗主要是:
1,他4歲喪母,由他的姑母代養,姑母的言傳身教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沒有姑母的撫養和教育,他的生存也有問題;
2,他十一歲跟著恩師明遠孫學習古文辭,明遠孫是位無意仕途的窮塾師,通曉古籍,在他諄諄善誘下,趙恢長進很快;
3,趙恢聰明好學,這是主要的原因,如果沒有他的聰明好學一切等於零。
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主管南闈考試,選拔人才多是才智出眾:不久奉命祭告南海神,進右春坊庶子兼侍讀,編修國史。趙恢順道探親,並建家廟附祀姑母於別室,一時傳為美談。
赵恢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年)。父名道应,母郑氏。赵恢4岁时父母逝世,继母陈氏待之冷淡,其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将其领回家中养育。
赵恢24岁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进士及第,为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编修1。正统元年(1436年)被提为侍读,充经筵讲官。景泰四年(1453年),主管南闱考试。不久,进右春坊庶子兼侍读,纂修国史。赵恢曾归里探亲,并建家庙附祀姑母于别室,一时传为美谈。天顺元年(1457年)病终,享年60岁,墓在新安里南宫垅。
赵恢长于文史和诗词,著有《国史拾遗》8卷、《厘正集》6卷、《出使录》等。
谢邀。
赵恢(13***~1457年),字汝弘,号文峰,连江县郊江南铺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年)。父名道应,母郑氏。恢仅4岁,便被弃养。继母陈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转娘家,精心护育,教导有方,终成大器。
恢自幼好学,随前辈明远孙学古文辞,24岁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成绩优异。在殿试制问“羲禹河洛象数”时,条对详明,选拔为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编修。正统元年(1436年)恢被提为侍读,充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进讲时对于忠邪治忽关键问题,反复陈说,深得皇上器重。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京城会试分开考场,皇帝特旨命恢厘正文体,革除浮华,崇尚求实精神,使文风恢复正轨。景泰四年(1453年),恢主管南闱考试,选拔的人多是才智出众。不久,奉命祭告南海神,进右春坊庶子兼侍读,纂修国史。恢曾顺道归里探亲,并建家庙附祀姑母于别室,一时传为美谈。后以疾告归。
天顺元年(1457年)病终,享年60岁,墓在新安里南宫垅。
赵恢长于文史和诗词,著有《国史拾遗》8卷、《厘正集》6卷、《出使录》等。
谢谢邀请:连江县赵恢家庙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33年),由赵恢所建,称"赵恢家庙"雍正四年(1726年) 毁于水灾,第二年重建,历代都有修葺。"***"期间,庙内许多文物受损,曾经做过厂房,学校等。幸好有人㞗住管理,庙宇建筑受损不大。大殿宽敝明亮,似有大家风范。正面挂有历代祖宗画像,附有小传,后进建有赵恢纪念馆,赵恢塑像神情粛穆,馆旁翠竹数丛,迎风摇曳,增添了许多文人雅韵。
不知道他的确切来历呢?网上找了一下简单信息:
“赵恢家庙”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雍正四年(1726年)毁于水灾,第二年又重建,历代都有修葺。“***”期间,庙内许多文物受损,曾经作为厂房、学校等。
庙内的灰塑艺术令人惊叹。用白色石灰浮雕人物造型,然后颜料上色。形象逼真,色彩鲜艳,不失为艺术珍品 。
鲘门百安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是一个充满古朴气息的小村落。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福建土楼,感受到浓郁的客家文化。此外,村内还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清澈的溪流,可以进行休闲垂钓和***摘农作物。在村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美食,如酸汤鱼和客家糍粑。总之,鲘门百安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