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消息令人振奋。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入选的第55项世界遗产,这不仅仅为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之首立下汗马功劳;更深层次意义,是让我们从小就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得到了国际认可和进一步的推广。首先说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目前所知等级最高的权力和信仰中心,它在物质文化上的表现是非常内化的,它是一个辐射式文明的内核。
在经济形态上,良渚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就有差别,具有独特性。良渚文化在稻作农业上的成就,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乃至世界范围同时期文化中都是具有唯一性和先进性的。
良渚在物质文化层面最重要的贡献肯定是玉器。手工业技术上讲,良渚玉器,说是史前石制品制作技术所能达到的顶峰毫不为过。在没有金属工具的前提下,遗址群内反山、瑶山出土玉器所达到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唯一性的。
我觉得良渚古城遗址为什么会火?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对传播良渚古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构筑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当代价值。
良渚文化遗址是1936年在余杭良渚镇发现的,以后又陆续发现了大量同类文化遗址,从老和山向西北延伸,经古荡、勾庄、水田畈直到余杭的良渚、安溪、瓶窑一带,是那时杭州人的生活区域,是远古时代的杭州所在地。
良渚文化时期的制陶和制玉技术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常见器物有鼎、豆、壶、盘、簋等。玉器中除有大量的用以装饰的璜、瑷、环、坠、管、珠外,还有众多的作为礼器的大型玉琮、玉璧。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良渚反山遗址发掘出大批珍贵文物,接着又有瑶山、莫角山、汇观山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2007年又有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
2007年11月,杭州市余姚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距今5300—4000年的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90万平方米。据考古专家初步考证,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城墙环绕区域的中间为莫角山遗址。在古城范围内现已发现宫殿式建筑遗址、莫角山贵族墓地等,城外则发现了祭坛、陶器、玉器作坊、码头设施等遗址,所以有的专家认为,该遗址可能是良渚时期的都城。
城址方位为南北向,有东、西、南、北四个城墙门,城墙遗址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由于地处沼泽地边缘,城墙为垫石基础,宽度在40—60米,上面为黄土夯实。
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古城是经过精心的山水构图设计的,无论是其十字轴线还是其择中而居的模式都反映了中国古代营城的系统思想。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反映山水构图的大型聚落实例。
良渚文化大约和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同时。远古时期的良渚一带沼泽河湖密布,又与江海相通,遗址中常可发现木桨、水浮标、竹鱼篓等,这说明当时***和水上交通已相当发达。传说夏禹治水,东至会稽,大会诸侯,并在此舍舟登陆。因古人称舟为“杭”,故将此地叫做“禹杭”。后在民间渐传为余杭,余杭也可算是杭州的第一个曾用名。良渚文化这一足可与黄河流域文明相媲美的原始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堪称中华文明的曙光。
诗是什么?没有真实的定义,在古代,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
诗,又称诗歌。一般来说,语句上浓缩而精练,结构上具有跳跃起伏,同时又符合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一种文学体裁。
总体来说,诗言志、言情,乃文学中的文学。所有的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
古人对诗的看法是这样的。《毛诗序》曰:“诗之,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严羽在《沧浪诗话》却说:“诗者,吟咏性情也。”不过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言及:“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凡此种种,无非是对诗的主观评价,至今也没有完全的统一说法。
那么“诗”,它承裁着什么呢?
关于诗,有点文化或爱见物生义等的人,常常顺口溜几句也是诗,虽然一时兴起、不符合相关要求,但不能否定它存在诗的意义。所以说,诗言志、言情,是诗人用高度精练概括的词演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世俗观念、自然现象等有感而发的成文体裁。
孔子的观点,认为诗有四种作用即兴、观、群、怨,说明诗就是诗人对现实中存在的不满或愤怒的表达。比如新国风诗派,它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理念及其传统精神,抒写诗人的切身感受。
那么如何作好“诗”呢?
写诗,不是简单从事,须下一番苦功夫。情、形、理的统一,就构成了诗的内容,但诗有一定的定性要求,起码要符合音节、声调和韵脚注音的基本常识。因为它是诗人心灵上的文字图片,没有一定的成熟技巧是会表达不完整的。
音调决定平仄,意象决定美感,简约决定灵魂。一首好的诗,不仅言之有理,还要有思想深度便于人们广泛传颂的。诗言意象,也言事物,表现上主观上情思美赞、客现上叙事状物,有时也能相互融通使得表达的境界更高。
现代人很喜欢诗,特别是对于感情方面尤其执着并热心。比方恋人时男方对女孩子的情思,怎不能老是这么说吧:“我好想你呀!”、“我爱你夜不能寐,活一时想一天了。”所以,若***用诗来表达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总之,诗言志抒情,它承载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哪些家国情思、爱恨离别以及大自然界所有一切都被它阐述了个清楚,无怪平“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首先,诗是什么?
诗,在字义上,“诗”字的本义是“文学的一种体裁(言说心志、抒***感的押韵文字)”,古籍***指《诗经》,引申指“作诗(言说心志、抒***感的押韵文字)”,又引申指“奉持,承继”,又通“邿”,指“春秋时期国名”等。说文解字中写到“诗,志也。从言,寺声。书之切。”
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而《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其次,诗的承载?
1.情,诗源自生活,平凡且真实,承载了太多生活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乡情等等,却唯独没有古希腊神话里的人神之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