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寺内。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生活经历是画家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生活经历可以影响画家一辈子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一位关注劳苦大众的伟大画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带有农村气息,朴实自然、活泼生动的作品,他也被亲切地称为“人民艺术家”。
《晚钟》
法国近代,同样有这么一位画家,出生在农村,耕地种田,伐木砍柴等一切农活样样拿手。但当他放下手中农具拿起画笔,用色彩和光影展现农耕生活,体现农民情结时,他同样是一位好把式。在他笔下,没有城市中灯红酒绿下的欲望,有的是乡野里农耕生活下的温情朴厚。他就是现实主义画家米勒(1814年——1875年)。
《扶锄的男子》
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对绘画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在23岁时,他来到大都市巴黎,准备在这里实现艺术理想。他没有选择住在繁华的街区,而是选择屈身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偏僻村庄,只因为这样他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原汁原味的乡野味道,以及对劳动的那份虔诚。
《伐木工人》
他早晨拿起农具下地干农活,下午捉起画笔记录自己在早晨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验。依靠一种赤子之心,他把这种生活坚守了27年,最终战胜了贫穷生活和别人的冷嘲热讽,把自己磨砺成一位谁也不能小瞧的大画家,在法国美术史上留下辉煌一页,成为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温情的底色与悲悯的情怀是米勒画作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法国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的作品有一种贯穿始终的独特气质,专注于现实农民生活并刻画的入木三分,蕴含着浓浓的朴素韵味,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主流审美观甚嚣尘上一统天下的时代,米勒等一批巴比松派的大家艰苦卓绝的集体努力,最终成就了一个时代的感叹号并破折号地开启了一种生生不息的艺术流派。《把尿》
艾青写过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米勒的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描绘无疑也是这样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自己的画笔把这样的一种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求喝彩,但求无愧于心。在米勒众多的传世名作中,这幅《把尿》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这种画面主题在整个西方绘画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别无分店,一位母亲在门口慈爱地为小男孩把尿,旁边的小姐姐似乎带有一种好奇的眼神侧目看着,一副温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与之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喂食》等这类作品,这样的画面几乎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经历过,也许太平淡以至于被我们司空见惯忽略不计,但在米勒的画笔下被深情地描绘出来时,却不经意间深深地抚慰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喂食》
除了温情,米勒的作品更多是直接反应底层农民生活苦难与艰辛的情景,这类作品在艺术史上成了米勒的标志性符号,如《拾穗者》《播种者》《晚钟》《扶锄的男子》等,这种真实的刻画劳动场景的作品不事雕琢,完全本真地再现日常劳作情景。米勒画作中的情绪饱满却隐忍,甚至有一种悲怅的宿命感,在变革转型的时代风云中,他虔诚地聚焦于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一丝不苟地专注于身边的名不见经传的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通过不悲不喜不急不躁的淳朴的艺术语言娓娓道来,却更有一种持久的生动的艺术力量。
《播种者》
《拾穗者》
《晚钟》
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初出道的米勒为了养家糊口也曾迷失在那些迎合市场恶俗的香艳低俗裸体之作,但他这种卑微的努力只是换来了人们不屑一顾的冷嘲热讽,甚至被人私下里讥为“除了画下流***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于是,醍醐灌顶的米勒最终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平心静气执迷不悔地走上了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最终在艺术史上成就了一段别样***,成了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米勒是个绘画天才,同时也是个农民,他用他神奇的画笔描绘那片炽热的土地和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十九世纪初,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去巴黎学画,可是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除了卢浮宫以外,他对巴黎没有好印象。为了生存,米勒不得不画一些迎合世俗的东西,这招来了更多的非议。
35岁时,米勒来到了巴黎郊外的巴比松村,在这里一住就是27年,米勒画树木、田野、还有朴实的农民。
米勒的代表作都创作于这一阶段,主要有:《晚钟》、《拾穗者》、《牧羊少女》、《嫁接树木的农夫》等等。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应该是《晚钟》,经常有人来找我们临摹这幅画作,一般会挂在酒庄和酒吧里。也可以用于居家的装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7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