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简短回顾一下熊廷弼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江夏人(今湖北宜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后任御史,身高七尺,有才学,知兵略,擅骑射。性格刚正,喜欢骂人,争强好胜。
熊廷弼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主要就是源于他的三次赴辽,以及最终导致的结局。
熊廷弼三次赴辽的时间,加在一起,前后共持续了14年。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天启二年(1622年)。
第一次赴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他针对当时的各种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整顿,如整顿风纪,考核大臣,审录囚犯,核算钱粮等等措施,使风气为之一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后来,因为在督学时“杖死”生员遭到弹刻,被朝廷***
第二次赴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大败,这个时候朝廷就又想起熊廷弼,让他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真正是受命于危难。
熊廷弼上任后,看到的是一片凄惨与衰败。百姓吃光了树皮,杀子充饥,当兵的没有粮食吃,就杀战马填饱肚子。墩台坍塌,军备废驰。种种迹象表明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
熊廷弼针对这些情况,力挽狂澜,大加整顿。他筹措粮食,招集流亡百姓;整肃军令,激励士气;斩杀贪官,任用辽人守辽;疏浚沟壕,修缮城墙。一时间,守备大固,军心复振,让濒于崩溃的军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同时也稳定了混乱的前线。功绩卓著。
史上评论其此次功绩曰:“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搘拄之者,唯熊司马一人耳。”
正当熊廷弼整顿出效果的时候,朝廷却又把他撤了,让他回家,还要调查他。让袁应泰接了他的班。熊廷弼又因党争离开了工作岗位。
明史: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反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广宁之失,罪由化贞,乃以门户曲杀廷弼,化贞稽诛者且数年。
熊廷弼雕像
朱童蒙: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
刘一燝: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
韩爌: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脣敝舌,争言大计。魏忠贤***威福,士大夫靡然从风。廷弼以长系待决之人,屈曲则生,抗违则死,乃终不改其强直自遂之性,致独膺显戮,慷慨赴市,耿耿刚肠犹未尽泯。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
乾隆帝: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8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