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有人问到桂馥的书法问题了,我立刻就点击了“回答”按钮。倒不是我对桂馥有多了解,而是我太喜欢他的作品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难得逛了一家新华书店,本来是去看看有没有化学复习题之类的课外书籍,没想到一眼就被一本桂馥的隶书字帖吸引了,当时我还并不知道隶书书法的更多讲究,只是觉得我们的汉字在桂馥的笔下,这样写很美、非常美。
清代“朴学”之风大盛,其正面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当代,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另一方面,许多人朴学过盛,走火入魔,"凡古必真,凡汉必好",深陷“崇古而泥古不化”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桂馥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当然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他却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实在是难能可贵!他虽然基本认同朴学,却不完全受汉古之风的羁绊,表现在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他的隶书书法工稳淳朴,厚重古拙,整严润健,直逼***。
如果静下心细看桂馥的隶书作品,我们的确能够读得出来一位学者的理智和谨严,他的作品笔墨技巧非常高超,法度森严,结字工稳平实,一丝不苟。观看桂馥书法作品,感觉晚风拂面,沁人心脾。
也有人评价桂馥隶书缺少灵动,缺少***色彩,缺乏书法家的鲜活个性。
【人物简介】
桂馥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学者、文字训诂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一生酷嗜读书,博涉群籍,曾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尤谙考据之学,以治文字、金石之学闻名,与同时代的段玉裁并称“南段北桂”。又擅长碑版考证,兼精书画篆刻,戏剧、音乐无所不通。他一生著述颇丰,有《说文义证》五十卷、《札朴》十卷、《晚学集》八卷、《未谷诗集》四卷等。
【书法建树】
桂馥,精研汉碑,于隶书一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评其书:“百余年来,论天下八分书(即隶书),推桂未谷第一”,清代文字学家王筠评说:“桂未谷与伊墨卿(伊秉绶)南北对峙”。
由此可见桂馥隶书得到了前人充分肯定,算得上是清中期振兴汉碑、弘扬隶体的代表人物。
桂馥的隶书作品,用笔朴实,结构开张,气息高古,给人以厚重、大气之感,颇具汉隶雄健浑厚一路的体貌。结体大多严谨而规矩、平稳而凝重,雄强而挺拔,笔画方中寓圆、舒展坦荡,多用重墨。世人熟知的纪晓岚“阅微草堂”的题名字幅即为桂馥所书。
【作品】
桂馥的确是清代大名鼎鼎的学者,以严谨治学著称,他的学术和涵养反映在他的书法里,体现了理性、规矩、工稳、古雅。他是清隶大家,曾与伊秉绶,陈鸿寿、黄易齐名。
但是,现代人对他的隶书认可度不高,认为他的隶书过于工稳,显得刻板,缺乏伊秉綬的“趣”,没有黄易的讨巧,也没有陈洪绶的夸张。我以为这与他的个性有关,但其实桂馥的这种中庸之道是书法的本真,是隶书的正道,有专家认为,桂馥的隶书具有汉隶的正大气象,是直通汉隶的典范,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刻板没有汉隶风神。我以为,是否汉隶嫡传,主要看气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比四家其他三位都要正宗。
当然,书法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发展,这一点,桂馥的隶书少了一些创意,无疑属于保守派。
桂馥(公元1736—1805年),山东曲阜人。字冬卉,号未谷,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进士。桂馥曾任云南永平知县,并率于任上。桂馥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著名学者、文字训诂学家。桂馥一生著述丰富。桂馥治学之余,精研汉碑于隶书一体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书法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广泛,深受世人赞赏和肯定。
桂馥的隶书作品用笔朴实,结构开展,气息古高,给予人们以厚重、大气的感觉。他的作品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评价书家未必一定要斤斤计较一笔一画之拙劣,而应综合评价书家在与书法相关领域的造诣,这样才会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桂馥不但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书作,在书论方面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所有这些,都是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作出的贡献,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桂馥(1736一1805),字未谷,号雩门,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o)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书法家,文字训诂学家。篆刻家,清代著名学者,精于考证碑版,尤其擅长隶书。
其隶书厚重拙朴,雄浑威武、从容纵逸,老辣苍劲。《艺舟双辑》评其为"分书佳品上″。
隶书的散淡闲逸布局方法:
一,纵向看:行与行之间较宽疏。
横向看:上下字距收缩。
二,字与行的间距拉开较大距离,各自有大的布白,形成闲逸、空灵的意境。
桂馥生平喜博览群书,对金石、六史有独到研究。家富藏书,有藏书处"十二篆师精舍″,收藏有宋本《说文解字韵谱》、影元抄本《紫云增修礼部韵略释疑》、《雁门集》等稀见之本,与济南学者周永年共建"藉书园″。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桂馥所书隶书书法作品。)
我老家可以说也是比较重男轻女的地方,不过出嫁女上坟是没有说不能上,只要回来都可以去祖庙上个香,祖坟烧个纸磕个头,去年我们祖庙被泥石流冲的不好了,然后家族组织重新修,大家自愿捐钱,我老公他们修祖庙的时候只让男人掏钱,出嫁的女儿不出钱,家里有老人生病什么的也是家族里的男人们组织出钱,不找出嫁的女儿,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反正,
女儿不但是哭灵人,而且还是烧纸人。那就看是什么时候去回娘家上坟了。
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父母在世辛勤伺奉,端茶熬药床前尽孝,父母死后女儿哭的最伤心。
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习惯,因为女儿已出嫁,也成了别人家的媳妇,所以回娘家上坟就要分出彼此。
我们这里讲究的是清明节和年关上坟是由家里的人去上坟。在老人的忌日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送寒衣,这三个节日女儿必须回娘家和娘家人去给老人上坟烧纸。
一月不上两回坟,所以说女儿回娘家上坟必须要和娘家人一同去上坟。如果女儿不给娘家人商量独自去上坟,娘家人必定要和女儿不痛快。因为后辈没人无奈女儿才独自去上坟,娘家人丁兴旺何需女儿独自去上坟。一般情况如果看到坟头有烧纸灰烬的话,那么后来的就不烧纸了,只能等下一个节日才能去烧纸。家和万事兴,我们这里都是兄弟姐妹们相约一同去上坟烧纸,如果家不和兄弟姐妹各上各的坟,这是九泉下的老人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这叫死了也不安心。所以说讲究一月不上两回坟。
万法不离其宗。父母生养儿女一场,父母在世尽忠尽孝。父母归天入土后,做为儿女每逢年过节到坟前烧点纸,培点土,给老人叨叨家常,用以寄托我们的哀思。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孝道美德。
在我们吉林松原这块,出嫁女儿回来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上坟,是完全可以的,这个不能算是什么习俗,就是应该的。尤其是嫁到外地的,几年都不回来一次,回来了给已故的亲人上个坟、烧个纸,这是很正常的事。
我家大女儿,婆家就在外地,有五六年没有回来,去年夏天,她回来了,对我说:“要给奶奶上坟,”我说:“可以去,虽然你奶奶不是在我这股去世的,可到底还是你奶奶,太应该了。”
这样的做法,也许有的地方,对这方面有点说道:“出嫁的女儿不能给娘家人上坟烧纸。”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出嫁了这是娘家的后人,也不能忘掉亲情,更不能忘掉自己的根在哪。
另外,回娘家上坟,也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思念,同时也是活人的眼目,街坊四邻在看着,对你的行为也许举手称赞。
人都会有去世的那一天,后人去上坟烧纸,是不分男女的,也是后人应该做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8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