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古人就没有时区和时差的概念。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交通工具,能短时间的跨越经度到达另外一个地方。
以现在的北京和乌鲁木齐为例:这两者有两个小时的时差,相距3000多公里。现在坐飞机三个多小时就到了。
古代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以这样的速度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两小时的时差,在这七八天时间早已过渡完成,根本就没有任何感觉。
所以古人也就不需要面对时区和时差的困扰了。
古代没有牵涉到时差的问题,时差问题是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达以后才出现的问题。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古人就没有时区和时差的概念。因为,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交通工具,能短时间的跨越经度到达另外一个地方。
以现在的北京和***为例:这两者有两个小时的时差,相距3000多公里。现在坐飞机三个多小时就到了。
古代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换一次驿马,有时还经常跑死马。以这样的速度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两小时的时差,在这七八天时间早已过渡完成,根本就没有任何感觉。
所以古人也就不需要面对时区和时差的困扰了。
古代没有牵涉到时差的问题,时差问题是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达以后才出现的问题。
比如当时从长安到洛阳,路上要走个几十天,有谁能够察觉到洛阳和长安有时差呢。而各地的时间都是用日晷来计算,日影最短时就是正午,什么时辰是按本地的情况来算的,没有什么统一时间。感谢官方邀请!
天文学与气象学,是我国文明史上,古老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聪明的祖先,经历几千年的研究,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大产物。
我国历法记载有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阳历又称公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总长度为365天左右。
阴历则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平均公转一周,总长度为354天左右,这就形成了公转时差。
农历节气,又称阴阳历,就是现在所说的老黄历。是综合了阴历与阳历的基础上添加了24节气。
智慧的祖先,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平均分成24等份就是24节气。
24节气分为12节与12气,地球公转一周为360度每运行15°为一节气。
随着古人不断地观察与分析,发现气候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又把24节气,细划分为72侯,每节与每气,各分为三侯,五日为一候。
农民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农耕与牧业生产。24节气的确立,综合了天文学与气象学,以及农业作物自然生长的特点。
所以说农历节气,能准确反映出一年中自然气象的变化主体。这不得不说,农历节气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与创新。
谢诚邀。这个问题在回答12月22日冬至和4月5日为清明时已经说过。
我国古时候的劳动人民,在周朝和春秋时期,就会使用土圭观测日影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把一年中土圭影最长的一天,就是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叫冬至。把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叫做夏至。那在土圭影子最长和最短的平均值叫做春分和秋分。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气温的高低变化,气候的冷暖变化,雨水多少的变化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经过两千多年的农业劳动实践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特别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反映了天文,气候,农业和物候等自然现象。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雨量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候现象。所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8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