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时陶弘景,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其人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在位时,朝廷的使者经常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往来频繁。
《南史》: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自问自答,“山中宰相”是南朝的陶弘景,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野之外,却能决断朝中事物的牛人。
《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在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然他对当官不感冒,但梁武帝有很多关于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他虽然不当官,但是当时人们都叫他“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当时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人,博览群书,对医学的贡献很大。
陶家在当时是世代习医和习武,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他把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又进而把两者合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书***收药物730中,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陶弘景是中医史上,特别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谁?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南朝陶弘景。梁武帝萧衍很信任他,一些国家重大决策都要咨询陶弘景。当时的人们就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指不在朝中为宰相,而他的建议和宰相同样的人。能被称之山中宰相这样的人,就有过于平常人的地方。知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世外高人。因为无欲无求。,
和梁武帝萧衍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他的建议会实事求是说真话。
是一个不在其位,而能谋其政的人物。
一、《资治通鉴》中的“山中宰相”
《资治通鉴》第157章记载了一段关于“山中宰相”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陶弘景。他身处南朝时期,博学多艺。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任用他当王爷们的侍读,为皇子们授书讲学。
因此,身为王爷的萧衍自幼得以聆听他的教导,早年即与陶弘景交好。等到萧衍即位时,陶弘景早已看破功名利禄,弃官隐居茅山。
萧衍知道他的才能,多次亲自手写诏令招用他,可是他不愿再出来为官。萧衍知道他的志向,就不再为难。
后来,梁国每次遇到吉凶征讨等大事时,萧衍就通过书信向他请教,经常一个月就有数封书信往来山中,因此,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传说,有一次,梁武帝萧衍下诏书请他,陶弘景画了一幅画回复。
这幅画中有两头牛,一头牛自由自在的在野地里吃草,神情悠然自得;另一头牛带着金笼头,被一个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走。陶弘景在这里巧妙运用了《庄子》的一则典故。
庄子在濮水河畔钓鱼,楚王派遣两位大臣请庄子出来做官,庄子拿着钓鱼竿不为所动,他问这两位大臣:“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三千年了,你们楚王还将它供奉在庙堂之上。
这只神龟,是想死后自己的骸骨受到礼遇,还是想活着在泥土中玩耍?”两位大臣回答:“当然是想活着在泥土中玩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87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