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山摩崖造像北山(古名龙岗山)摩崖造像以佛湾为中心,是大足县最早创建的石窟摩型像群。造像崖面高300米,造像高7米~10米,龛窟密如峰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多为晚唐和五代时期的作品,造像风化剥蚀较甚;北段多为两宋时期作品,保存较好。有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始凿于唐景福元年,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为开凿的最盛期,历时270余年,造像近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而著称,展示了晚唐至宋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
2.宝顶山摩崖造像宝顶山共有石窟摩崖造像18处,尚有10余处仅有零星作品,由宋代名僧,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风于1179年~ 1249年(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凿制,历时70余载。造像以大佛湾和寺东面的小佛湾为中心,万尊造像题材绝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也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整体内容上,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又富有特色,无论是石刻的思想内容、工程设计,还是雕刻技法,都将大足石刻推向极致。
3.南山摩崖造像南山(原名广华山)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有造像5窟,是一处重要的道教造像区。主要有三清古洞、后土来母龛、龙洞、真武大帝龛等道新题材,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三清古洞雕刻最为精美,也是最完备而有系统地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和历史、艺术价值。
4.石篆山摩崖造像石篆山造像成于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其中,第6号为孔子造像,正壁刻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法师像。
5.石门山摩崖造像石门山造像开凿于1094--1151年(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年),有造像12龛窟.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在这里仙佛、鬼神共居一区,如第2号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
大足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唐代,经过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的多次修葺和扩建。它是为了纪念佛教先贤、表达信仰、警示后人、凝聚民族的精神文化而建造的。石刻包含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宝"、"石刻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等。
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在四川大足龙水的山脉中保存了丰富的石窟藏塑。
其由来是历史悠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宗教文化、艺术力量和政治影响。
大足石刻的源头是从南朝开路寺石窟开始的,后经过了几百年的酝酿、沉淀和发展,逐渐成为以岩画、雕刻为主要形式的石刻艺术。
大足石刻的形成离不开当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这些民众为石刻保护和传承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此同时,大足石刻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大足石刻的由来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8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