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是华表的故乡。华表最早是树立在尧帝大殿前左右的“诽谤木”。在诽谤木前用木棍敲打诽谤木,诉说对朝政的不满,但是离开诽谤木这个范围就不能再议论朝政了。之后诽谤木慢慢变成宫殿,皇陵前的华表。
目前临汾有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华表。
华表的图案,想必大家都熟悉,从小时候用的中华铅笔,再到长大了看人家抽的烟,似乎所有跟“中华”有关的物品,上面都有个华表的图像。
去北京的人定去天安门,而去天安门必然会看到那根巨大的汉白玉柱子,也就是“华表”,虽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但却未必知道华表是做什么用的。
其实,华表的雏形诞生于上古时代,当时是尧舜两位先贤帝王主宰的时代,那时文明诞生还没有多久,所有的一切都还是非常简陋的。
为了指引道路方向,在许多地方都树立着一种木桩子,上面有个木牌,尧舜的朝堂前方当然也有,这就是华表最早的模样。
别说纸张,当时就连竹简什么的都没有出现,但早期的文字已经产生,大臣们有时候向尧舜提意见,就会在朝堂前的“路牌”上刻画,如同留言板一样。
尧舜并没有阻拦这种涂鸦行为,反而为了让更多人提意见,把朝堂前的路标留言板加粗加大了很多倍,区别于其他路牌,如此,这种木桩子就被称作“桓木”。
位于北京城区中心的天安门,原为明、清时皇城的南门。
明永乐十五年始建,名承天(“承奉天道”)门;清顺治八年修缮,改为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后,曾彻底翻盖。
竖立在天安门前后的一对雕工精美的汉白玉石柱,名曰“华表”亦称“望柱”。
华表,原为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君主受臣进谏,和帝王出入。)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下.《问答释义》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如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今西京谓之交午(华表的别名)木。’”述。
华表,也是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纹。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三.《龙华寺》著有:“宣阳门外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桥,所谓永桥也… …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之释。
另,华表一词也指房屋外部的装饰。《文选》三国.魏何平叔(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注:“华表,谓华饰屋外之表也。”
而天安门的两柱“雕龙吼头”的华表,一柱曰“望帝出”,释为天子出***情民意;一柱称“望君归”,呈促皇帝回朝治理国家大事。
“吼”,也作“犼”。实为传说中的神兽。华表柱头作“望天吼”,喻“监督”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制“望天吼”与华表龙柱之上,就是“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的督政“希昐”;亦“望天神兽”对皇权的制约,也是鉴于古代祭祀“望于山川,徧于群神。”的,所谓封建“皇权长久”统治的寄托。
天安门一共有4根华表,每根华表通高9.57米,重2万多斤,直径98厘米,每根华表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麟角峥嵘,栩栩如生,仿佛直插云端。
每根华表的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云翅上面是一柄圆盘,盘上卧着一樽兽,据说叫“犼”,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
说起守望,就要说说华表背后的故事。
如果您去过天安门,仔细端良过华表的话,就会发现,天安门门前的那对华表上的石面是朝南的,说得具体点,是望着皇宫外头的,所以,人们叫它“望君归”。
也就是说,这对华表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着皇帝早日回宫,不要在宫外寻欢作乐。
久出不归,容易荒废朝政。
据说,当皇帝在外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会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玩了,赶快回来料理政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看穿了。”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石面是朝北的,它正在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
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总是深居皇宫,便会劝说皇帝:“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自顾取乐,你该出去看看人民的疾苦。”
这就是华表中“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民间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9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