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在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约五里远的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山上有一寺名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所建,峰北山凹处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萨像,高1.78米。
华严寺砖塔:位于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凉山。山分为南北两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间山凹盆地上有华严寺遗址。寺院坐北朝南,全部范围原有正殿、乐楼、东西厢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脚,为进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残石雕像和塔址遗迹
草书有很多写法;有“行草”、“小草”、“大草”、“狂草”,不一而论。
您所指的鲁迅给厦门大学提着的《厦门大学》的匾额中的“学”的写法,从章法上讲,应该属于“小草”和“大草”之间的写法。
什么属于“小草”呢?
“小草”从笔法和间架结构和“大草”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小草”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贯性,它是单个、独立书写的。
“大草”和“小草”的区别在于字与字之间有连贯性、顾盼性,有“藕断丝连”的间架结构和笔意。
至于鲁迅给《厦门大学》提着的匾额的“字”的书法,应该是从“大草”书法里单个提出来一种写法。
这个厦门大学的牌匾,应该是鲁迅的书法集字,不是鲁迅专门为厦门大学提的字。
学字在草书章法结构中,省略宝盖头是常见的操作,不影响辩识度,增加了韵味。
用鲁迅研究者附会的方法解读学字,鲁迅先生不写宝盖头,寓意学无止境啊!
厦门大学的校园是世界最美校园之一,鲁迅题字的牌匾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给厦门大学加分了啊!
大学校园之美,不仅在自然环境,更在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厦大不错。
照片中的“厦门大学”四个字,出现于1950年左右,此时鲁迅去世已有十四、五年了,显然它不是鲁迅亲手所书,而是后人集字所成。
即将前人所写的字拼凑在起,形成一个新的内容。
比如中学历史课本中曾出现的岳飞的“还我河山”四个字,就并非岳飞亲手所书,而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激励抗日民众,浙江某学者从岳飞所流传下来的墨迹中,集字而成。
从字形来看,“厦门大学”中的“学”确实差一个笔画,但从书法的角度看,它并不错。
我们且看“学”字演变过程:
这是王羲之在《学书帖》中的写法,再看他在《四纸飞白帖》中的写法,下部的“子”有所不同。
再看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的“学”,“子”字的一弯弧度变小:
而宋代的赵佶,胆子更大,一弯基本上看不到了:
明代的张瑞图则更干脆,直接写成了这个样子:
在书法中,省笔、借笔甚至多出一个笔画的现象普通存在,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第二个“和”字,右边的“口”就写成了“日”。
草书学字有"学字头"
你觉得没有是你以为那三点完下面就是一个"子"字了,其实这只是巧合
学字草书的上面三点和"子"字的第一横组成学字头
而下面的没有横的"子"字旁才是子字,这是草书的省笔
草书原则之一是这个字的写法不会和别的字混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厦大是小柒非常喜欢的校园,还有武大。接下来说说厦大和校名的题字为什么少了一个宝盖头?
厦门大学与鲁迅先生的故事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
为了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厦门大学于1952年10月创设鲁迅纪念室。纪念室设于集美楼二楼原鲁迅先生在校任教时居住过的房间。
厦门大学四字是鲁迅先生的集字,但并不是鲁迅先生所题写。集字的意思就是从鲁迅写过的字中抽选出“厦”、“门”、“大”、“学”四个字。
少了宝盖头是书法艺术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个“怪人”,喜欢特立独行,写文章喜欢用通***字(有时自造,他用是通***字,我们用就是错字)。因此,厦门大学的“学”字上头看起来少一点,会不会是鲁迅先生的特色呢?
实则不然,这个“学”字是草书,而且还是怀草,完成正确,而且还写得非常好。之所以我们会认为它少一点,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接触书法甚少,不认识、不会写草书的“学”字而已。这要是放在过去,是不会出现这样观点的。
看来学书法,真的很重要。友友,你喜欢书法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9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