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北魏时期的雕塑具有瘦骨清相的特点
莫高窟第259窟是莫高窟早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大约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本窟的塑像和壁画基本都为北魏时期的原作,是了解佛教美术史的重要实物遗存。
北魏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南北壁下层龛内塑佛说法像、倚坐像和禅定像。其中北壁东侧的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塑像中的代表作之一。禅定佛头生肉髻,身上穿通肩袈裟,两眉细长,双眼略开,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似乎体味着参禅悟道后的满足和愉悦。此尊塑像表现出民族审美情趣与传统技法纯熟的运用,是敦煌石窟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古代雕像通常被称为雕塑或雕像,根据其材料、风格和所代表的文化,也可能有不同的专门名称。例如,希腊的雕像通常被称为希腊雕塑,中国的雕像可能被称为石刻或塑像,每个国家或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称呼方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俑雕塑比较少见。此俑造型朴素,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场景,以捏塑成形。
麦积山北魏泥塑,两像衣着朴实,无格外装饰;面部表情喜悦,相互靠近着,似乎在低声耳语,实为北魏时期的雕塑精品
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云冈以石刻闻名于世,莫高窟以壁画独绝,麦积山因泥塑石雕众多,有被称作“东方雕塑馆”。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曾吸引到许多高僧大德都来到这里修行。当时北方形成多个少数民族***,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建造如此规模的石窟,一方面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底层百姓在绝望中寄希望于神佛保佑的见证。所谓麦积,大概只有北方小麦区的人才知道。 以前割下来的麦子,因为不能及时处理,便先放在场里,堆积成小山一样的形状,麦积山因酷似积麦而得名。参观麦积山,要走在半山腰凌云架空的栈道上,看起来陡峻异常,有恐高症的人不宜上去。
据说当年开凿石窟,先将木材堆积至高处,然后施工,建造一层,拆除一层,一层一层递进增高。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他爸造散花楼,征用40来万工人工匠,建成麦积山最为壮丽的殿堂式洞窟。到隋唐时期,洞窟形式和规制完成,之后的宋、元、明、清持续开凿建造,才造成现在的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共计221座、泥塑和石雕10632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有个俄罗斯雕塑专家参观完麦积山石窟后说:“北魏和宋朝的雕塑在我看来最引人入胜。”
实际上,四大石窟,如果要论自然风光,以麦积山为最。爬到麦积山最高处,顺着三尊巨佛的目光,可以欣赏远山雾岚、天光云影。当地说雨后的麦积山最为壮美,是谓“麦积烟雨”,为古秦州八景之一。
谢谢***。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佛、道之学兴旺,碑刻盛行,书写风格需也要因时因势而变化。
北魏,公元494年迁都洛阳,有一时的繁荣和稳定。经过战乱,人们希望、用佛、道之学来保平安,所以各种碑刻、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石刻到处都有,这样就需要大量的刻工字匠来完成。“魏碑”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脱颖而出。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成为一种新的字体,带有新的风格。
第二个原因、应该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从篆书的应用,到隶书的应用、是发展的需要;从隶书到魏碑的兴起和应用,也是发展的需要。什么是需要?快的节奏,审美观念的进步,这就是需要。如果说篆、隶还带有点“描画”的痕迹,现在的行楷已经完全没有了。
总之,北魏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的决定了,就像我们今天喜欢行楷一样,审美观念、快的节奏,需要改革,需要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时期人物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时期人物雕塑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9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