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雕塑 > 正文

明朝人物雕塑,明朝人物雕塑图片

  1. 明代铜狮子造型特点?
  2. 铜锣爷庙的历史来历?

明代铜狮子造型特点

青铜。狮高100厘米、方形底座高26厘米,宽78厘米。官造,整体写实,方口,体型瘦长,骨干有力。底座上铸有“洪武辛未 晋府造”。雌狮护幼狮,雄狮踩绣球。现收藏山西民俗博物馆

铜狮子等动物雕塑不仅有时代的特点,还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总体上,北方的铜狮子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铜狮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狮子也不仅在母狮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

"双狮护门"谐音"双狮富门"。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摸摸铜雕狮头,万事不发愁"。加之佛教对狮子大为推崇,铜雕狮也给人们心灵上的安慰"百兽之王",压邪安吉的象征建造的庙宇,铜雕狮的主要作用为化煞挡灾,一般将之放在桌子上、窗户台、书架或者迎着门的矮柜上。

明朝人物雕塑,明朝人物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铜狮子通常为正面屹立状,体态伟岸,头颅庞大,两耳向上,嘴没有张开,嘴角向两边有圆形弯曲,眼部圆形,腮红暗红,鼻翼外撇,口腔中有一缕白气,形似“八”字,胡须上扬,开口微笑,有体态和神情的变化,使其充满动感。它的特点是结构紧凑,线条流畅,立实挺拔,动态美观,雕刻精细。

铜锣爷庙的历史来历?

历史来历:

明代中叶,地处偏僻山区的铜锣八社,匪盗频发,他们成群结党洗劫村落,民不聊生,多少人家被迫远走他乡。社里群众都盼望着团结起来,联合拒匪。这时,一个民间传说成为人们联合的藉口。相传,一天夜间,常乐里举口乡(今剑斗镇举口村)一崇奉关帝公的香炉飞往铜锣寨,群众认为这是关帝显圣而自寻胜地。乡民乃倡议以铜锣寨为据点,联合周围社里,结成盟社,共同抵御匪患。

明朝人物雕塑,明朝人物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举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周围各社群众的一致响应,八社村民遂在铜锣寨寨顶香炉处建庙宇,取名铜锣庙,崇奉关帝,祈求神明庇佑。同时,八社村民于庙中盟订,约定不分社里大小,一社有难,八社支援,以锣为号,共御外患。自此,一有强盗、匪徒入侵,则以铜锣庙鸣锣为号,闻者云集呼应,携带***,迅猛扑向匪徒,枪声喊声威震八方。由是,远近匪徒闻风丧胆,不敢来犯。由此,关圣大帝更成为铜锣八社畲、汉两族群众共同崇拜的“保护神”。 

铜锣古庙自建以来,历经多次修葺,“文化革命”被拆毁,现存建筑为1981年铜锣寨邻近八社群众,自筹资金,按原地基、原庙貌重建。整座庙宇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有六根圆柱,正殿庄严肃穆,现保存有诸多明清文物。有形态逼真的明代周仓雕像等,而最为珍贵的应首推正殿悬挂的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书赠的匾额“铜锣古地”。

古匾传递的是李光地与铜锣庙的一段流传广泛、悉为人知的故事。

明朝人物雕塑,明朝人物雕塑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铜锣庙崇奉关帝,是我国民间信仰的传统习俗,宋代由北方传至闽南。湖上乡中部的铜锣庙就是供奉关帝及其两部将关平、周仓的庙宇之一。湖上乡盛富村有一山峰,名为铜锣寨,以寨顶宽广平坦,酷似铜锣而得名。铜锣寨巍峨耸立,峰顶宽广平夷,苍松翠柏长青,百花四时争艳。居高远眺,但见炊烟袅袅,白云悠悠;极目无尽处,隐约百重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人物雕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人物雕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