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解释不清的事情归因为“天”,但这里的所谓“逆天”,应该是指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反之,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则是顺天。搞清了什么是逆天和顺天,对诸葛亮的行为就好分析了。
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诸葛亮自然也不会例外。那么,汉朝末年的天下形势是怎样的?
汉末,由于小皇帝的年幼,对外,他无法掌控各地诸侯。对内,由于前几任皇帝留给宦官的特权过大,严重影响到皇权架空的问题。作为辅政的皇亲,就想收回宦官的权力。外戚的实力不够怎么办?他们调取外援进京。在这样的背景下,董卓就率领大军杀进了京城。
董卓除掉宦官一党后,看到皇帝的懦弱,觉得有机可乘。谁不知道掌握皇权是好的,面对唾手可得的权力,董卓就废了小皇帝,换了同样年幼的汉献帝,便于自己携天子而令诸侯。
董卓的行为引来了各路诸侯讨伐。但诸侯们也各怀异心,在灭掉董卓后,曹操又趁机控制了汉献帝。于是天下重又陷入混乱之中。
刘备打着匡复汉室的口号,也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但他的实力有限,一直被赶来赶去,辗转各地。在投奔刘表时,他遇到了年轻的诸葛亮。
对于诸葛亮而言,作为刘备的军师,职责是辅佐刘备去恢复汉室。因此,他在《隆中对》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主张,为何要三分天下?凭刘备当时的实力,他打不过风头正盛的曹操,也啃不动经营了三世的江东。想一口吃成胖子是不可能的,只有退而求其次,先三分天下,达到与孙权曹操鼎立抗衡的战略目标。
根据《隆中对》的设想,刘备为了达到三国鼎立的目标,只有先占据荊襄这个战略要地,然后把蜀地作为大后方、提供兵源及粮草,联合同样弱小的孙吴与曹操抗衡。待实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去统一天下。这样的策略完全符合当时的现实,但也注定了这是一场持久战。这是诸葛亮早期对形势的判断,还是十分符合现实的。
曹操在平定北方势力后,挥军南下屯于赤壁,来征讨孙权。这次恰好给了刘备集团扩张的机会。刘备借机和孙权结成盟友,在赶走曹操后,刘备初步实现了占据荆襄的战略意图。
赤壁大战之后,由于曹操短时内无法发动大的战争,刘备又趁机拿下了蜀地。这是刘备集团的一次战略转折,也是他的一次质变,他终于有了稳固的基地。这无疑也是刘备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刻。
不叫逆天!叫事在人为!古时候人们做大事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不是天王老子有定论,不是说世间众人不可违!而是天下局势和时局变化让诸葛亮后期无力原因太多了!一般人想成大事都是寻找根基高的,基础雄厚的,力量强大的……这样成就大事比较容易达到!而诸葛亮帮助的是一穷二白的刘备,有点逆势而上的味道!
所谓天时指的是天下整个社会局面的形势!我们看曹操家里有钱,家族支持多和庞大,影响力也大,大地盘建势力非常快!加上招揽人才和正确战略,各人用力,其迅速走到三国鼎立第一势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一部分。
而江东孙权呢?有其父兄打下的地盘基础,又有长江天险屏障。江东地区的管理人和也是可以的。这样天时地利人和也都有一部分!
刘备有什么?和其他人比一穷二白,没有立锥之地,到处打秋风委身。只有一个贤明仁义的虚名。在东汉***没落腐朽,失去民心人心,失去统治驾驭的时候!只有实力在乱世中才可叱咤风云。
而偏偏刘备和诸葛亮对上眼了,这即是命又是缘分。而诸葛亮用毕生经天纬地之才,让穷光蛋刘备建立了蜀国,当了三国鼎立中的一国皇帝。可以说从诸葛亮辅佐能力讲,任务已经完成了。
再想统一天下,第一需要时间强国强军,第二需要明君贤臣,同心协力,共图大业。第三需要地利之势。而关羽走荆州失败,刘备夷陵失败,让蜀国好不容易强盛起来的基础一败涂地,一切后期延续图谋成泡影。这就需要在来一次时间的国力人力各方面的积累!
可诸葛亮没时间了,就算不早累死时间也不够,从人生几十年来讲,第一次积累成就起来整个过程就是三十年时光,熬了一代人才有的三国鼎立局面。
第二看蜀国上有昏庸无能刘禅,中间缺少优秀文臣武将,老一批几乎都已经亡故,整体是后继乏力的。第三在看地利,蜀国之地是利于防守不利出击,西北和东南两端都被魏吴堵的死死的,荆州一丢,彻底被堵住出口,很难突破猛进。因此诸葛亮因才能成功了,但是因为其他原因,也就是天下之大势,蜀国和魏吴之国势,人员之众势,时间之容势……而统一天下失败了!他不算逆天而为,也不算无能才输,而是输在了那些大势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ery.com/post/97047.html